第15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拍片”要货真价实
本报记者 金 晶

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上映,影片中那几个略显突兀的“中国元素”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此事也更进一步引发了业内对于合拍片,尤其是中外合拍片如何更加“货真价实”的思考。尽管《钢铁侠3》是一部被取消了合拍片资格的“引进片”,但对于真正的合拍片来说,也的的确确容不得随意“掺水”。

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的快速繁荣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达到了170.73亿元,成为北美之后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今年一季度,国内电影市场总票房更是达到52.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这样红火的市场,引得世界电影人都想来一展拳脚,分一杯羹。而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条“捷径”,合拍片享有种种鼓励和优惠。比如,一部电影若以“进口片”身份进入中国,制片方最终能拿到的票房比例为25%;但若以“合拍片”身份进入中国,制片方可享受与中国国产电影一样的分账比例——高于“进口片”近20个百分点。

优厚政策下,电影合拍项目纷纷涌现。好项目确实促进了中外电影的交流融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一些合拍片开始出现“注水”现象。“完全的一个外国故事,中国方面投点小钱,加上中国元素,带上个中国演员,就叫‘合拍片’了,其实这只能算是‘贴拍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曾感叹,“如此做法不仅使国内大量的电影投资流走,还挤占了国产片的市场空间。”一些进口片因为国内资金的注入,得以改头换面,以“合拍片”身份进入国内市场,享受政策优惠。而日益增多的“假合拍片”、“贴拍片”也渐渐让一些中国电影公司在合作中沦为“只出钱不出力”的附属角色,难有真正的话语权。

合拍片需要的是文化上的对等合作,而非单一商业上的利益谋求。2012年,我国出台了“合拍片”新政策,规定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需要在中国取景。此举一出,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合拍片市场“挤”出了多余的“水分”,且对正在奋起直追的国产电影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维护。

与其抱着侥幸的态度去搞政策投机,不如抱着真诚的态度去“投资”内容。事实上,中国电影观众正在变得日益成熟,无论是观影品位还是观影心理,都在一场场电影的积累与辨别中得到提升。一部电影,如果仅凭几分钟的中国演员“打酱油”,或是几个闪过的中国字符元素,就想引起更多中国观众的兴趣和关注,未免有些“小儿科”。“观众都是非常聪明的。”正如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论坛上所说,合拍片一定要真正去合作、去合拍,需要真正带来实质性的内容。

“合拍片”的政策看似收紧,但其前景却是依然光明。“合拍影片占中国电影总产量10%,在进入院线的电影中,合拍影片占到25%。这个数字足以证明合拍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张宏森告诉记者,“中国电影的管理部门鼓励中外合拍,双方共享中国文化资源和不断扩展的市场空间。”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和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新加坡和比利时等7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的电影合作协议。此外,与韩国、西班牙、巴西等国家的电影合作协议也正在商谈中。众目所见,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变得更加开放包容,也更欢迎每一次饱含诚意而又货真价实的合拍、合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