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产品中的“科技基因”
本报记者 韩秉志

恢宏的场面,瑰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第九届深圳文博会上,记者发现有趣的一幕:在科技部等10余家部委共同策划的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展区里,许多游客争相走进“莫高窟”,领略其中惟妙惟肖的初唐壁画。

莫高窟壁画艺术为何能出现在深圳文博会上?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原来,大家眼中的“莫高窟”是敦煌研究院为游客虚拟体验所呈现的复制塑像,通过摄影采集高精度石窟局部的原始影像,经过图像处理、激光定位等程序,利用3D打印技术就可还原出高保真的数字化效果,让人们不到敦煌也能感受到莫高窟的艺术内涵。

“敦煌石窟数字化,既是为了抢救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信息,也能为现场游客提供基于现实、超越现实的虚拟旅游体验。利用重建技术制作的模型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敦煌研究院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不仅仅是敦煌石窟,鸟巢、水立方、“798”……这些北京市朝阳区代表性的现代化建筑同样首次以3D立体数字的形式亮相深圳文博会。朝阳规划艺术馆馆长杨军对记者说,“近年来,随着3D产业快速发展,3D技术成为3D产业核心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朝阳区首部3D城市纪录片,推广以城市3D体验中心为项目的产业化模式,让观众在虚拟体验中感受城市的发展理念。”

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越来越多科技和文化融合的产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没有琴弦的竖琴,人们用手遮挡激光,即可弹奏出美妙的旋律;袖珍版的春晚舞台,根据三维场景和三维动画,可最大限度实现导演创意,打造出舞台、视频、演员相融合的立体场景;音视频地球仪,轻轻触摸就能听到或看到相关的多媒体文件……这些项目涵盖了舞台演艺、数字文化旅游、影视互动、数字出版等领域,表明科技正在对文化推动和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