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惟GDP论加剧 水泥产能过剩
林火灿

在西南地区采访时,不少水泥企业的负责人向我们诉苦:业界其实早已意识到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的现实,也积极想办法挖潜力,力争摆脱产能过剩之困。但令人无奈的是,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的局面几乎愈演愈烈。

尽管地方已经承诺不再批新线,但新的水泥生产线仍然一条接一条地上马,有些地方的小山沟里居然建了4条生产线,有些地方的贫困县几乎县县都有水泥厂,有些地方刚完成水泥企业重组,就继续招商引资,再上新的水泥项目……

这一个个水泥产能扩张的乱象背后,从表面上看是市场调节机制滞后、企业盲目投资所致,但本质上却是政府行为所致。多年以来,不少地方在惟GDP论成败的狭隘政绩观指导下,长期倚重大项目、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反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正常规律,一味大干快上、重复建设,导致不少水泥产能过剩愈演愈烈。

最近几年,为缓解水泥产能过剩的困局,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产能过快增长的政策文件。不过,在热衷追求GDP和税收冲动之下,不少地方开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政策文件几乎沦为一纸空文。

我们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地方在水泥产能布局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仍然在招商中给投资者提供所谓的“政策优惠”,违规审批、随意审批大量新建、扩建项目;一些地方主动帮助企业开路条、拿批文,甚至允许企业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有些地方还在水泥兼并重组完成后,继续新上生产线,导致产业兼并重组的努力付之东流。

不过,这些旨在带动GDP增长的盲目投资,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导致水泥产能急剧增加,企业恶性竞争和低价倾销,使企业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变成了肥皂泡,最终搞乱了市场、搞砸了企业。同时,产能过剩也使全行业在调整结构、淘汰落后、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努力付之东流,更使国家和社会浪费了巨大的资源能源,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首先改变地方政府惟GDP论的传统思维,抑制地方的盲目投资冲动,不再盲目审批新建水泥生产线,真正从源头上遏制水泥产能过快增长。其次,政府部门还应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工作,让高能耗、高污染的立窑水泥没有生存空间,加快引导和推动水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鼓励水泥企业向技术要效益。此外,还应加大政策监管力度,努力确保相关行业政策实施收到实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