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86岁的胡汉生去世,离开了他坚守14年的修车摊。自此,江苏南通市唐闸西洋桥下,再也没有他的身影。
14年间,他一辆辆修,一分分攒,每凑够1万元就捐献出去,一共捐了10.6万元。
1999年,结束单位返聘、离开工作岗位的胡汉生提出要摆摊修车时,孩子们以为他是闲着没事。可老人却在自己的修车日记里袒露初衷:“我每月能拿养老金,生活安定。我现在身体又好,有什么理由不为社会作点贡献?我和老伴商量,去修理自行车挣钱,做点公益事业,征得她同意就买了零件和工具。”
一年后,老人靠修车攒了9000元,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村口的路。这条崎岖不平的泥泞路连着14户人家,雨天出行十分不便。他自己跑建材市场买水泥,四处收集别人不要的砖头用来铺路。从那年6月份开始,老人带着儿子、媳妇、孙子拔野草、垫路基,经过两个月酷暑的坚持,这条路初见模样。之后,他又陆续花了不少钱,把路拓宽、延长、加厚。
“夏天,毒辣辣的太阳高悬头顶,老人戴一顶破草帽遮挡;滴水成冰的日子里,车胎往水里一放,拿出来就冻住了。他的一双手全是老茧,指甲上常年贴着创可贴。”韩正泉曾在老人那修过车,他回忆说,“换配件只收个成本费,打气不要钱,遇到家境差一些的,他不收钱。”
胡汉生曾说,虽然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不少骑自行车的人。即便这样,他的修车生意还是越来越难做,赚的钱也越来越少。于是,年过八旬的他开始捡拾废纸、废铁,还学会了制作盆景。
为了省钱,胡汉生不舍得买新衣服,穿的都是儿子的旧衣服;鞋子坏了,就用补胎的胶水自己粘一下;头发都是老伴帮他理的。
“我问他,为什么不捐款到人,而是捐到慈善总会去?爸爸说,我捐给个人,人家会老惦记着我的好;我通过组织捐献,就是不想让接受捐赠的人觉得欠我的。”大儿媳余泽红说。
南通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记得,2005年12月24日下午,胡汉生来捐款,点了半天的硬币和纸币,正好1万元。后来,银行发现其中有两张假币,就善意地提醒老人以后收钱时记得辨别。没想到,第二天,胡汉生骑了一个小时的自行车赶过来又补了200元。
胡汉生去世后不久,当地网友发了一条“悼念老人”的微博,上百名网友自发来到他生前的修车点,点燃蜡烛,为老人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