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经济与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免费健康讲座上的“高级保健品”
本报记者 李万祥

近年来,国内保健品市场迅速发展,一些商贩趁机制售假冒伪劣保健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不久前,重庆警方就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冒伪劣保健品案,犯罪嫌疑人披着免费健康讲座的外衣,向来参会的中老年人兜售他们宣称为“灵丹妙药”的保健品。

据办案民警王建军介绍,去年11月,重庆市公安局打假总队根据群众举报,发现一伙人长期盘踞在重庆向全国多地销售假冒保健品。公安部门随即成立专案组,循线对案件深入调查。

“此类犯罪分子主要通过中间商寻找一些掌握了当地中老年客户资源的经销商,彼此达成协议分成,然后由经销商发布各类讲座信息。”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副局长何军分析说,因为当地经销商手中掌握有大量中老年人的客源交易实现后,中间商可以提成15%,经销商提成50%。

经过办案民警的调查,李某某等人在全国多地专门选定中老年人群体,通过开讲座、做实验,宣传自己销售的保健品能包治百病。

李某某等人将这些进价低廉的假冒保健品以高出十几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卖给中老年人,牟取暴利。“其中,一种名为‘绿康软胶囊’的假冒保健胶囊,进价仅50元,售价竟高达5800元。”办案民警肖潇说。

肖潇向记者描述了李某某等人的“推销术”:讲座第一天,内容一般是讲一些主讲人的头衔、各种“光环”,比如说“慈善大师”、“风水大师”等名号,让参会的人觉得主讲人非常了得;第二天就讲一些风水方面的事情,从而让参会者对主讲人所说的现象感到害怕,从而怀疑家中风水不好等等;此后,主讲人再以礼物相赠,诱惑参会者购买其宣传的产品。

“赋闲在家的中老年人,一般都患有一些疾病。他们接触社会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无法正确判断保健品的真假和价格是否合理,对保健品推销者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往往容易被这类骗术引诱。”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经侦支队队长王建军分析说,犯罪分子正是紧紧抓住中老年人的这种心理,施以小利,以虚假的“关爱”骗取参加讲座的中老年人的信任。即使发现食用高价保健品后对身体状况没有改观,老人们往往也会归咎为自身状况差,病根难除等原因,很少有人会质疑保健品的质量。

经过深入追查制假源头,专案民警得知这些保健品的包装是安徽某药业有限公司授权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时所使用的包装,但其中的“药粒”并非该药业公司生产。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厦门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系制售假冒保健品的幕后黑手。”肖潇介绍说,专案组派民警前往厦门,查明该公司张某从河南、浙江等地购买药片、药丸等原材料,在厦门设立制假窝点,雇佣工人进行包装,通过李某某等人将假冒产品销往全国多地。

2013年3月27日,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重庆警方与福建、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警方同时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40名,捣毁制售窝点28处,查获各类假冒伪劣保健品650.75万粒(支)、假冒包装材料约50万份,总涉案金额达1.07亿元。

何军告诉记者,在这次集中行动中,仅重庆地区便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捣毁仓库3个,捣毁售假窝点9个,缴获13种4类假冒伪劣保健品,合计852690粒、粉末3420袋、口服液1640支,另有仪器167盒。

点评:购买保健品一定要到正规商店。正规商店在进货渠道、药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相对有保障。面对销售人员的游说和宣传广告,一定要仔细辨别,不能盲目相信。如果对方要求顾客一次性购买大金额的保健品,或者宣传该保健品能根治某些不易治疗的疾病,则更应谨慎购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