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悲壮走向豪迈
——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而作

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巨大的灾难,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这片土地,曾见证过人间的大爱,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这片土地,曾发生过动人的故事,荡气回肠,催人奋进。

从悲壮走向豪迈,这5年,全党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全国各地援建者无私奉献,当地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谱写出一曲灾后重建、科学发展的壮歌,实现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诺言,“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翠竹长满山坡,高速畅通无阻,一个个宁静的村寨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间间厂房机器轰鸣,一所所医院学校整洁坚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5年间,记者多次踏访这片亿万人民牵挂的土地,一次次被这里的重生、跨越所震撼。今天,郁郁葱葱的植被已铺满曾破碎的山河,静谧和谐的气息洋溢在城市乡村,巴蜀大地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这里,写下“人民至上”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艰苦卓绝的百万灾民紧急安置,再到举国参与灾后恢复重建,这5年,党员干部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彰显了一个政党“人民至上”的追求。鲜红的党旗下,中国奋力前行。

走进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就像走进一幅美丽的乡居图,蝴蝶在花间起舞,老人们坐在藤萝架下“摆龙门阵”,用年画装饰的农房前挂着木匾——“党啊,比母亲还伟大”。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孙秀华说,“这是村民发自内心的话,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就不会有今天的新生活。”

玄郎村过去在金花大山玄郎沟里,地震前正在搞基础设施建设、建乡村酒店,打算5月15日正式开放。地震震垮了他们的家园,震碎了他们的梦想。灾难面前,村里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救援受灾群众,在2个多小时内,组织全体村民撤下大山。孙秀华的母亲也遇难了,但他却先顾着转移群众,因为“这是责任”!地震当晚,他们召开了党支部的“坝坝会”,戴上“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红袖标,建立了党员示范岗。在安置、重建阶段,他们“每天从白天忙到黑夜”,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腰杆要挺直,活着的人要好好活下去!”

在重建中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这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6800元上升到去年的1.1万元。今年59岁的孙秀华连任3届村党支部书记,他感慨地说,“在基层当干部,一定要有公心,把智慧和才干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这届任期很快就过去了,关键要看百姓咋个评价你!”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还记得那条从都江堰通往汶川的生命线吗?当初,“挺进汶川”,曾是救援部队最难打的硬仗。如今,都汶高速早已全线贯通。这条路穿隧道、越岷江,把九寨沟景区与都江堰、成都联结在一起,成为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

汶川县水磨镇衔凤岩村,猕猴桃的枝条爬满棚架。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说,村里有719人,以前住在山上,出行难、农产品销售更难,全靠肩挑背扛,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00元。都汶高速贯通后,他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猕猴桃,现在还试种了蓝莓,不少人家开起了农家乐。去年,这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

“今年的猕猴桃快上市了,这几天,我正在网上订竹篮。去年,我联系上海的援建者,拉了5吨猕猴桃去卖,挣了近3万元。但用的纸盒子不行,今年打算换成竹篮,既能保证猕猴桃不被压坏,还能提高品位。”张学林说,“老百姓的日子都好了,我的中国梦才能实现。抗震救灾时,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作用。致富奔小康,党员干部也要带头,千方百计带领大家富起来。”

无论是非常时刻,还是平常日子,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帮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灾后重建的中流砥柱。

在这里,写下“自强不息”

5年,时光匆匆,在曾经的废墟上,重建的是家园,挺立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42岁的赵昌明是什邡市红白镇的“名人”,有一手好裁缝手艺,大家都叫他“赵裁缝”。地震后,红白镇变成一片废墟,他11岁的儿子也不幸遇难。“娃娃遇难,犹如晴天霹雳,当时我整个人都瘫下来了。有3个多月,我吃不下、睡不着。”赵昌明说,“但生活总得往前走,3个月后,我的裁缝店开业了。”

5月3日,记者走进赵昌明的新家,一幢两层高的楼房沿街矗立,三间门面房一字铺开。卷帘门内,赵昌明正在裁衣服,还不时招呼着上门的顾客。“镇上年轻女孩子去城里,要是看上时尚的新款衣服,就记好尺码、样式,买来布料,来我这里加工,最多不到100元的加工费,很实惠。生意不错,每个月收入两三千元。”

他说,“现在房子盖好了,楼上住人,楼下开店,很宽敞,房子设计的抗震烈度达到8度以上,住着非常踏实。地震后,我又添了个女儿。我打算两年内,还清5万元建房款。把家庭照顾好,把裁缝店经营好,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看得见”的跨越令人欣喜,“看不见”的变化更打动人心。

走出阴霾,灾区的人们正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新的梦想。最近,安县花荄镇柏杨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华正为村里发展鸡蛋深加工奔波。“过去有劲没处使,现在有使不完的劲。”他说,现在村里有年产480万枚种蛋的种鸡场、10万只绿色蛋鸡养殖区、80万只青年鸡育雏场,还有200余亩高产优质梨基地和百余亩大棚蔬菜基地,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震后一段时间,大家靠国家给点钱过日子,村民还有等靠要的思想。现在村里的人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了,种菜的、摘秧子的,唯恐干得比别人差,赚得比别人少。”

从废墟上站立,在灾难中重生。地震后被埋170小时获救的彭国华曾创造生命的奇迹,如今,他信心满满地谋划着未来生活的蓝图,“只要有人在,任何困难都能解决。钱没了,可以赚;房子垮了,还可以修。”

彭国华在安县雎水镇道喜小区的家里开了个小卖部,“一天营业额200多元,每月能赚五六千元。”提起新社区他特别满足,“现在不仅买东西、看病方便了,而且小孩在城里读书很安全,收入来源更多了。政府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只要肯劳动就能赚到钱。”2011年,彭国华买了辆机动三轮车跑运输,每月能赚1000元。他还承包了100亩荒山,全部种上速生林。他还准备再造一二十亩速生林,种三四亩药材。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5年间,赵昌明、刘玉华、彭国华……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不等不靠,互帮互助,在废墟上建起新家园。他们乐观向上、自立自强,走出梦碎,拥抱梦想。在芦山地震灾区,北川、汶川等地的救援队伍冲锋在前,传递的温暖更显珍贵。

在这里,写下“中国力量”

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山东—北川,江苏—绵竹……在灾难面前,相隔万里的省市牵起手来,共建更美好的家园。高大的体育馆、别致的羌族民居、先进的工业园区、牢固的校舍医院,5年间,情谊跨越千万里,家园同建一家亲。

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制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中国,开始了一次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灾后援建行动。19个援建省市立即派出精兵强将投入重建,为灾区重生奠定坚实基础,社会主义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在这里汇聚。

为了给灾区注入发展动力,“对口援建”正向“对口合作”演进:北川山东产业园、平武河北工业园、安县辽宁工业园和江油河南工业园,成为四川定向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山东大道、江苏工业园、北京产业园……这些名字铭记着人们对援建亲人的感恩。

安县黄土镇方碑村村民龙学荣新建了150平方米的房子,共花了1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2万元,信用社贷款3万元,北大教授借了2万元,其余从亲戚朋友那里借。她快人快语地说:“我最赞同北大的借款办法,没有利息,手续也简单,要是能多借点就更好了。”

所谓“北大借款办法”,指的是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志毅发起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一帮一”援助模式,通过提供1万元至3万元的无息贷款,帮助村民解决建房资金缺口,村民在3年至5年内还清贷款。

方碑村党支部书记李付军说,方碑村共有611户1503人,地震使95%房屋垮塌,582户需要重建。至2010年底,“一帮一”项目共向方碑村贷款304万元,帮助近200户村民重建了住房,村民也如期诚信还款。如今,该项目已把援助范围延伸到产业发展。2012年,方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7元。

重建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援助模式。在汶川、在玉树、在舟曲、在芦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次次在应对灾难时彰显“中国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在抗击灾难、在国际竞争和全球化浪潮中显示了内在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赈灾中心研究员南山说,“从汶川特大地震到芦山强烈地震,包括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灾难,一次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协同、高效应急的优势,一次次见证了举国同心、多方团结的力量。”

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对全局有高度的统筹能力,二是我们党有强大的动员能力,三是遍布全国的基层党组织在救灾重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四是我们的政府具有灵活的应急调度体系和协同整合各方面力量的能力。“每有灾难发生,我们就能感受到一股向心力,感受到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力量。这说明我们的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有效组织人民不断战胜灾难、创造新的成绩,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点。”

是的,这是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创造的“中国奇迹”,这是中华民族心手相牵形成的“中国力量”。汇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历经灾难的洗礼,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就会无所畏惧、充满信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