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养老服务 须有产业思维
隋明梅

5月前三天,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一些机构和企业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参会,充分说明养老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是不争的事实。

更好的证明来自行动:此前两天,来自北京卫生、民政、医疗保健、养老机构的专家齐聚京南涿州的京都颐和城,就当前养老产业发展、养老社区建设、养老综合服务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以京都颐和城这个国际养老社区为对象,与会人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经典的案例,针对老年群体的健康、养生、养老的实际需求,就养老社区建设中的物业基础服务、社区增值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此后的5至12月,几乎每个月都有与养老有关的会展活动、研讨活动;而眼下,地产、金融、医疗、用品和生活服务等,凡关乎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把养老产业当成新的增长点,或者说,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属性被广泛认知。

但是,认知产业属性不一定就有产业思维,而没有产业思维作为前提,产业发展便难以健康持续。经过一番调研,记者发现,绝大多数“管养老”和“干养老”的机构和人士,对养老问题的确非常重视,就差喊破嗓子了。但是,细细追究下去却发现,面对产业发展问题,好些机构和专家缺少了产业思维,同时夸大了养老服务业的社会福利属性。于是,事情做起来就变了味儿或是不对味儿:政府管理机构感觉到投资主体不积极、要素不活跃,或是产品服务不对路、不丰富,企业感觉养老服务业这“肥肉”啃起来远不如设想的那么容易上口,而消费者的感觉则是资源有限供给不足,以及供不应求导致的产品服务质量普遍低劣。

这种情况汇集叠加后,又被怀有各种目的的机构加工成新的信息从而形成舆论压力,于是,每当说到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一些政府机构就感觉责任重、工作多,以为不亲自上阵做项目就不够重视、就做不好中国的养老产业,而实际工作中又确实做不好具体的事情;很多投资者则以为该产业可以超越其他产业所走过的发展路程,可以从特殊的中国孝文化及家庭观念里捞到超额利润;而消费者则错误地甚至消极地期待着政府的免费或低价养老大餐。

是产业,就必然按产业规律发展。一方面,是产业,就该允许充分竞争,就会有资本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这一基础上的产品服务充分竞争,才会更加切实地发现消费者即老年人群的需求,才会不断开发出新的需求并满足之,才会提供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拓展出更加立体的市场空间。在产品服务充分竞争过程中,“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才能得以建立和健全。

另一方面,是产业,政府就不能包办,政府相关机构所应该做的,主要是制定产业政策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竞争、制定政策法规以规范监督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养老服务业,靠政府包办肯定力量有限,发挥好民间资本的作用才是快速健康发展之正道。好在有关部门已认识到这个问题。5月1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作主题报告时指出,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将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在土地供应、融资贷款等方面予以扶持。

总之,谈养老服务业发展,产业思维是必须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