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扶贫——
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刘存瑞 李 哲

明媚的阳光下,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青顺堡扶贫移民新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仿佛镀上了金色,房屋加大棚模式的建筑沿着道路两侧一字排开。

进入任玉梅家的堂屋,只见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靠墙摆放着一张全家福,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端着一盆刚刚摘下的黄瓜和西红柿,任玉梅走出大棚,讲述起了生活的巨大变化。

任玉梅家最早住在长城乡三墩村,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没水、没电,也没有完整的土地。三间土窑房、一条炕、一口锅、一头驴就是任玉梅家的全部家当。近年来,随着青顺堡扶贫移民新村的落成,任玉梅一家的境况彻底改变了,“这里住得好,收入也好,家家都有大棚,我家种的是黄瓜和西红柿,去年就有4万元的收入。”

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是新阶段国家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山西省有8个县被列入燕山—太行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大同阳高县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山西省在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内确定了5个试点县,同时依托试点县辐射周边县组成3个示范片,每县选择3个至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开展连片扶贫攻坚试点工作。

省级财政安排试点资金2亿元,集中用于支持试点县、示范片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建设。按照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批复规划的建设规模,对试点县支撑农民增收的产业开发项目给予连续扶持。对3个示范片集中解决好跨县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突破区域发展瓶颈,为全面铺开两大区域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为做好这些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山西省政府建立了由35个部门和4个市参加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并提出了在5年内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的奋斗目标。

产业扶贫是山西省推进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产业化扶贫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基层扶贫干部建议,摒弃“小而全、多而散”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要建立产业化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的利益。

山西的产业扶贫注重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壮大能源、冶金、电力和装备制造产业,依靠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同时以畜产品开发、文化旅游和服务业为重点,布局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记者从山西省扶贫办了解到,去年以来,山西省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全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46亿元,同比增长30.35%。2012年,山西省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脱贫人数比上年翻了一番。

“当前山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进入到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