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走出去”,大家并不陌生。而在青岛,看似寻常的“走出去”,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内涵——“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走出去’,而是要发挥‘走出去’的引领作用,与‘引进来’相结合,重在‘引领’二字。”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强调。
怎么理解“引领”二字呢?
“把‘走出去’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新引擎,以内外统筹、融合互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建立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四外’联动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
去年底海尔以7.66亿美元收购新西兰最大家电企业斐雪派克电器公司。作为全球白电格局“东”升“西”降的标志性事件,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成为白电产业竞争的主导力量之一。数年前张瑞敏“从海尔的国际化走向国际化的海尔”的目标,如今已成现实。
从事毛发产业的即发集团,过去一个头套批发给海外代理商的价格不过3美元,即发通过并购美国某品牌整合渠道后,一个头套产品卖到了上千美元。
这样的例子在青岛还有很多。也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的个案,汇集成流,勾勒出青岛创新实践“走出去”引领战略的一条清晰轨迹——通过“走出去”战略,引领企业从单纯的批发领域延伸向微笑曲线的研发、零售两端,在有效扩大出口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产业水平。
“过去常讲‘市场换技术’,结果是市场让出去了,技术还是没回来。我们的体会是,没有资本就没有技术,更没有市场。”马卫刚说,过去采取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的引资方式,是与低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但对于高端产业的引进,不走股权合作这条路,基本上是引不进来的。
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青岛的对外开放也是从“引进来”起步。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更为广阔的产业格局变化,在“引进来”的同时,青岛还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从初期的购买产品、海外建厂,到如今的资源开采、品牌并购,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正以新的形象跃上了国际舞台。
“进入新时期,你不‘走出去’就不可能‘引进来’,不更好地‘走出去’就不能更高地‘引进来’。”在青岛市副市长刘明君看来,青岛正处于开放型经济转型提升的一个关键时期,“走出去”引领战略的创新实施,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一直在强调,海信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全球品牌。”青岛海信国际营销股份公司副总监张烨对此体会深刻:如果你没有自己的品牌、不掌握核心技术,就算人家把市场拱手相让,你也不一定能抓得住!从2006年确定国际化战略以来,海信一手抓渠道建设和市场布局,一手在核心技术上谋划提升,2012年海信海外收入达19.6亿美元。
随着海尔、海信、青建等一批品牌企业在海外站稳脚跟,青岛“走出去”水平和层次进一步得到提升,酝酿多年的“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目标逐渐清晰。
“要创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货物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都要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在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贸易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加快发展完善。”马卫刚说。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是一个关系到提升城市竞争力、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一个重要抓手。”在青岛市市长张新起看来,国际城市首先要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才能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品牌要素等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
为此,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战略要求:
对外——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抓住中日韩自贸区域启动谈判的机遇,引领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提升国际货物贸易,突破发展国际转口贸易,培育发展国际投资贸易;
对内——强调以国际标准提升打造体制机制优势,实施现代招商投资促进机制,以创新促经济园区转型升级,以外贸标准办内贸,不断放大青岛本土优势,在对标世界中“夺标”、“创标”。
“当前,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扩展更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李群表示,在新一轮开放开发格局中,青岛要继续抢抓机遇,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