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江三湖”治理
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沈 慧

“三江三湖”是我国的水污染重点治理对象,除巢湖外,还包括太湖、滇池和淮河、海河、辽河,这些河流湖泊分布在我国人口稠密的聚居地,事关我国接近半数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自2006年我国启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来,“三江三湖”的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今年年初重度污染多年的辽河率先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三江三湖”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治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水质普遍好转

辽河是辽宁人民的母亲河。今年年初,经环保部等相关部门评估认定,辽河流域水质达到了摘掉重度污染帽子的标准,辽河干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四类水质标准。

同样令人欣喜的一幕也发生在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河流”的淮河。1994年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时污染带长达70公里,这一环境事件直接催生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淮河也成为我国第一条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流域。今天的淮河水质已经连续多年好转,水质已经达到三类水的标准。

海河是我国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诸河干流流经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2013年2月对海河流域75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成果显示,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功能区占总数的49.3%。

对太湖的治理,更是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江苏省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天太湖水质稳中趋好,湖体由中度富营养状态进入轻度富营养状态,总体水质四类,5年来没有再大面积暴发蓝藻,并连续完成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黑臭”的任务。同样,滇池水质也在好转。来自滇池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1年滇池透明度呈上升趋势,总磷、总氮、氨氮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下降趋势,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

治理力度加大

“三江三湖”水质有所好转,正是得益于国家近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近年来,我国针对“三江三湖”水污染防治进行立法,相继发布了淮河、海河、辽河流域和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并形成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治理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以辽河为例。为加快治理进程,辽宁先后出台了《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颁布了严于国家标准的《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标准比国家标准严一倍。“十一五”以来,辽宁共筹集投入资金360亿元,实施了污染企业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河道生态治理“三大工程”。同时,辽宁在环境保护机制上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辽河管理局,在体制上整合了水利、环保、林业、农业、国土等职能,形成了合力推进的局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表示,未来对河流湖泊的治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落到实处。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坚持惟GDP的政绩考核体系,而无视环境的约束,环境治理不会取得良好成效。他强调,虽然我国对“三江三湖”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辽河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也是就COD一个指标而言,氨氮的达标率并不理想,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治理辽河的最严重挑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水将继续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孟伟表示,不过随着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重大水专项的成果在辽河和太湖等领域应用并显现效果,未来全国水环境质量改善会加快,预计到2020年,水环境有望初步改善,50%以上地表水体达到三类水标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