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流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流域范围经济总量占安徽全省比重超过1/4。但是,频频爆发的蓝藻和劣五类水质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日前,总投资502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展开,巢湖正努力探索一条大型湖泊治理的新路。
南淝河是巢湖的一条重要入湖河流。初春时节,记者在合肥市包河区的南淝河入湖口附近看到,挖掘机正嗡嗡作响地清理土方,工人们忙着修葺水泥沉砂池。
“我们正在修建一个多级人工湿地净化示范工程,把南淝河入湖水质从劣5类水优化到4类水,每天处理2万吨,”合肥市包河区农林水务局水利科长苏小岳指着不远处滨湖湿地森林公园里的万亩杨树林,“这片树林就将成为天然的水质净化器。污水流过树林下纵横的沟渠,得到自然净化。”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每年夏季暴发的蓝藻和劣五类的水质污染令人心痛。今天一场治理水环境的攻坚战正在全面展开。
“巢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合肥独特资源、靓丽名片。治理好、保护好、开发好巢湖,不仅关系到合肥发展,也事关安徽发展大局。要把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争取用3到5年时间使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国家大型湖泊治理探索一条新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表示。
治湖先治河 治河先治污
巢湖河底淤泥含磷量高,所以蓝藻高发。合肥加紧淤泥清理,目前处理一吨淤泥的成本接近100万元
巢湖是我国“三江三湖”治理战略的重点之一,为什么年年夏季蓝藻高发?
合肥市环保局局长王斌说,“蓝藻高发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一是巢湖流域属于含磷地质,河底淤泥的磷含量高,容易滋生蓝藻。二是巢湖作为半封闭型湖泊,缺乏源头活水。第三,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虽然经过大力治理,现在进入巢湖的工业废水比例不高,但是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仍然超过了巢湖的承载能力”。
基本掌握巢湖水污染的规律之后,合肥制定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的方针,首先抓截污,力争“不让一滴污水进巢湖”。“十一五”期间,合肥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目前合肥市主城区的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5%,下一步还将把乡镇污水处理网络建起来,彻底堵住流入巢湖的污水。
截污后的当务之急是治水。“现在入湖的水经过处理后,仍然是五类水。虽然按照国家污水处理标准,COD、BOD已经合格,但是氮磷仍然超标,再加上巢湖自身高氮磷含量的土壤,很难抑制蓝藻暴发。”曾任安徽省水利厅长的吴存荣谈起治水时非常专业。
对此,合肥一方面提升入湖水质,通过人工湿地的模式,自然降低污水中的氮磷含量。塘西河是合肥境内九条入巢湖的河流之一,上世纪90年代污染相当严重,如今通过“河道整治、污染治理、水源补给、生态重建、监控调度”的“五管齐下”系统治理,成为巢湖流域水系治理的典范。污水经塘西河再生水厂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出水清澈透明。
同时,合肥着力消除存量污染,加紧清理河道淤泥。今年,合肥将在6个月内从超过20公里的南淝河河道里清理出约70万立方米淤泥,投资7000万元,处理一吨淤泥的成本接近100万元。
在南淝河的环湖东路至当涂路桥的清淤现场,清淤的环保式绞吸船就像一个强劲的“吸尘器”,把河底深处的淤泥收集起来,通过全封闭的管道,输送到干化场地进行快速脱水干化处理后,可以作为绿化用土再次利用。
“要治理好巢湖,必须‘由外治内’,不能就湖治湖,必须要从外围做工作,外围做好了,可以加速巢湖水的自净过程。”合肥市发改委主任宋道军说。
堵住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源头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巢湖的主要污染源,合肥坚决退出传统农业,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缓解巢湖周边的农业生态环境压力
巢湖治理已有多年,合肥和国家各项工程稳步推进,治理成效初步显现,但为何还不能彻底治愈?
“这是因为现在我们对巢湖还多是末端治理,并没有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现在巢湖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巢湖是自我封闭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增加对环境的影响还在不断加大。治理好巢湖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吴存荣说。
要管住农业面源污染,就必须改变农民粗放使用化肥、农药的种植习惯,而我国目前农业的分散模式下,要实现这种转变,难度很大。对此,合肥的策略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坚决退出传统农业,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苗木、现代渔业、优质稻米和休闲农业等现代生态农业,从而缓解巢湖周边的农业生态环境压力。
派河是巢湖另一条主要入湖河流,在距离巢湖1公里的入湖口,有一个1.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走进安徽徽王食品有限公司的蓝莓种植基地,总经理樊胜华告诉记者,“我们种蓝莓用的都是有机肥,不用农药,为此公司专门建了一个有机肥厂。为了不让农田里的污水流入巢湖,我们还建了生态沟渠,在河沟两侧铺设空心砖、种植芹菜等净化水质”。
去年徽王成为国家发改委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也是合肥第一个承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项目,公司投入4900万元进行农业清洁生产。樊胜华说,“蓝莓不仅环境污染小,经济附加值也很高,去年最高时售价180元一公斤。除了果实,还可以深加工做成蓝莓干红、蓝莓叶茶等,目前我们形成了从种苗培育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希望带动更多农民来种植,共同富裕”。
“巢湖周边要形成高效生态的产业体系,既包括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走环境友好型工业化道路,也要充分利用环巢湖流域的湖光山色,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尤其是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特色旅游业。”宋道军说。
漫步在巢湖市龟山公园,只见水波清澈,山花烂漫,绿树成荫。下朱村卧牛山街道的朱玉宗41岁,就在公园里为游客开电瓶车,“我小时候巢湖的水很清,2000年以后我出去打工,听说巢湖的水变差了。这几年我回老家工作,发现巢湖的水质好多了,每年夏天很多人都去游泳呢”。 朱玉宗看到的积极变化,正是得益于巢湖市13年前就开始做的湿地工程,如今在巢湖市辖区内已经形成了37公里的生态湖滨带和3800多亩滨湖生态湿地。未来,这些湿地都将建设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景观公园。
顶层设计 让治理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成为合肥“内湖”后,巢湖治理进程明显加快。按照规划,到2020年,巢湖及其河流水系的环境将实现显著好转
多年来,巢湖一直处于九龙治水的状态。2011年8月,巢湖市区划调整后,原本分属合肥市和巢湖市的巢湖变成了合肥市的“内湖”。2012年11月,安徽省出台《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安徽打造生态强省的一个重要支点。在全新的“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理念下,合肥全力打造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着力将环巢湖流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国生态示范区。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注重顶层设计,已初步形成《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融城市开发、村镇建设、产业发展、流域防洪、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内河航运等为一体,从全局高度进行长远规划,打造大湖名城。按照规划,预计到2015年,将缓解巢湖流域人口、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到2020年,巢湖及其河流水系的环境实现显著好转;到2030年,巢湖的生态系统重新恢复健康。
目前,合肥正在制定《巢湖流域水环境专项规划》等,其中参照《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制定《巢湖流域管理条例》,已纳入今年安徽省人大立法计划。未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有望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合肥已经启动了最大规模的巢湖综合治理项目。2012年11月3日,总投资502.5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集中开工,涉及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湿地保护、绿化造林、农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
为加快巢湖治理进程,合肥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2012年3月巢湖管理局成立,统一管理巢湖规划、水利、环保、航运、旅游、渔政等事务,标志着环巢湖地区的保护和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包河区作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和最前沿,2012年5月率先在合肥市建立了“河长制”,由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分别负责南淝河、十五里河等5条河流,采取“一河一策”的方式重点实施水质监管、污染源治理等工程。
“我们出台了比国家更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加快了地方立法,并形成了5年规划。我有信心,在这些制度的保障下,巢湖治理不会因人而废。”吴存荣说,“巢湖治理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干下去,也许短期内看不到成效,但是为了还子孙后代一个山清水秀的好环境是值得的。我相信10年后巢湖治理会有明显收益,15年后肯定会得到回报。”
左图 合肥市包河区的园林工人正在打捞蓝藻。 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