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金之“基”
齐 平

现金替代标志、一篮子股票换购、代持、养券——又一次拓展大众的财经词库的,还是公募基金。刚刚过去的4月份,基金业的专业性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违规事件中充分展示:博时深F200ETF踢出了重组股票复牌前临时更改替代规则的“乌龙球”;南方沪深300ETF因“换购门”收到基金业“史上最重罚单”;债市打黑风暴更是一举牵出万家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多个“好孩子”。

之所以断言公募基金此刻面临的是全行业的信任危机,可以看看这个不长的名单蕴涵着的丰富生态:有小公司,有大公司;有股票型,有债券型;有ETF,有传统开放式基金。而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通过各种手法,将本该属于基金持有人的收益据为己有,从根本上破坏了基金所基于其上的契约关系。

今年是被称作“新基金”的首批存续期15年的传统封基到期之时,“封转开”迎来又一波高峰。当初,由只能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固定份额,到投资人可以随时用脚投票的约束机制,一度被视为是完美的基金进化路径。从此后公募基金的10年黄金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启示:越尊重投资人的权益,越有利于基金业自身的发展。

2008年开始,全行业出现管理规模的停滞甚至萎缩。表面上看,是“技不如人”,在没有政策的“偏饭”、行情又不帮忙的情况下,难以产生吸引人的收益率。因此,如何加大创新力度、营销力度,成了基金业的热门话题。但细究之下也不尽然。开放式基金的机制,给了基金经理更强的做好业绩的动力以及控制风险的定力,万家添利债券基金靠倒腾一些固定收益的品种,博取高达16%的收益,能说没点真功夫?从违规事件曝出的这些花样来看,比起2001年曝出“基金黑幕”时的对倒、关联交易,公募基金经理们在技术上已经更上层楼。

“基不如人”才是迫使投资人远离的真正根源。作为一种信托型的集合投资方式,能让托管方、管理方和投资方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只有“信”——信用、信任,才是公募基金生存的根基。

相比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让基金业和投资人的利益连接更加紧密,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基金公司、基金高管与基金投资者三方利益脱钩的问题。投资者这方,抱怨基金公司即使投资巨额亏损,管理费也雷打不动地收取;而基金经理那边,又抱怨相对固定的薪酬,使得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跳槽、“奔私”乃至老鼠仓屡屡发生。

在过去的一年里,公募基金也在作出努力,给投资人提供用脚投票之外更多的利益诉求渠道:铁板一块的管理费开始打折了,更能体现各方利益捆绑的公司型基金也在酝酿中。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抵不上屡屡曝光的违规乃至违法事件对基金生存根基的动摇。

留给公募基金的时间已经不多。今年年初,证监会调降了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基金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资格要求,并开启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申办基金管理业务的闸门。基金面临的是远较以往严苛的生存环境。

看来,公募基金要做的,远不止是修复投资者的信任那么简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