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每趟列车安全通过
——记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桥工区工长王庭虎
本报记者 张 毅

王庭虎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桥工区的一名工长,他的梦想是“设备更安全、科技更给力、旅客更舒心”。

1988年,通过招工,他来到地处川陕交界、襄渝铁路线上的四等小站巴山工作。20多年来,他从一名线路工,成长为全国铁路百名标杆班组长,2011年还被西安铁路局评为“感动西铁”十大人物之一。

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区现有职工21名,承担着襄渝铁路线12公里线路、6组道岔、10座桥梁、8座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确保这些设备安全畅通就是他们日常的主要工作,而维修这些设备,需要他们每天携带20多斤重的工具包,步行5公里以上的路程。

为了把设备养护得更“坚强”,让每位旅客都能安全到达目的地,王庭虎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虽然工作很累,但只要养路人心里时刻想着坐车人,就能把铁路养护好。”王庭虎总是把养好铁路与保证旅客的安全紧紧地连在一起。

2010年,动车组首次开进了大巴山,王庭虎深知,作为管辖襄渝线上桥梁最高、隧道最长、坡度最大、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生活条件最差的“六最”工区,要保证动车组运行绝对安全,必须要用全新的手段来养护铁路。于是,他细心钻研,推出“道岔养护四步法”、“峰值修”、“单元修”、“一日标准化作业”等最新养路方法。令王庭虎骄傲的是,这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了设备养护水平,而且还被其他单位推广应用。

以前,检查线路全靠道尺,检查一公里线路要弯腰600多次,线路工常被人们戏称为“弹簧腰”。这几年,随着一大批先进线路检测仪的应用,养路工不再弯腰了,只要推着仪器在线路上走一遍,回到办公室分析数据就可以全面掌握设备情况。“现在养路科技设备投入较多,如果能进一步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工作中,降低大家的劳动强度,我们的养路工作就能更加轻松点,安全就更加有保证,家庭生活也就能好一点。”王庭虎描述着他的设想。

“只要在这里一天,就要踏踏实实干好每一天,虽然生活单调、工作辛苦,但看着一趟趟列车安全通过,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这就是一个养路工的梦想,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是新时期铁路职工的真实写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