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梦想”在一步步实现
——记北京站素萍服务组客运员李素萍
本报记者 齐 慧

4月16日下午1点30分,在北京站素萍服务组见到李素萍,她刚从宁波坐了一夜火车回来。“我师傅上午刚从浙江回来,本该回家的。看车站旅客多,她放下行李就开始干活,这不行李还在这儿呢。”素萍服务组的兰雪纯指指休息室的一个蓝色行李箱。

李素萍一会儿推着老人送站,一会儿又去抬病人,衣服很快就汗湿了。气喘吁吁的李素萍谈到梦想,兴致很高地敞开了话匣子。30多年里,她的梦想也发生了几次变化。

“我是1963年生人,1980年就参加工作了。最开始在工务段维修铁路,工作特别辛苦,那时的梦想也挺简单,就是当个列车员,跟着火车跑,看看中国有多辽阔。”李素萍说。

年轻加上工作努力,两年后,李素萍的这个梦想就实现了。她当上了一名列车员。可真干上了,李素萍慢慢发现这项工作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当时还是绿皮慢车,北京至兰州这条线,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就结冰,水箱、厕所都要用铁铲一点一点地去清理,又脏又累,但那时觉得梦想实现了干起活来也特别开心。”

1984年,李素萍为了能在身边照顾生病的母亲,申请调到了北京站工作,开始是当检票员,后来到了候车室做服务员,一直干到现在。

在车站为重点旅客服务的工作并不轻松,那时北京站还没有电梯、售票机等这些现代化的设施,一切都要自己肩扛手提,李素萍推轮椅从候车室到站台要走至少四五十分钟。李素萍又有了新的梦想——要是车站能有电梯等设施方便老幼病残孕的旅客就好了。

1996年开始,我国铁路进行了6次大提速,开始跨越式发展。也就是在那年,北京西站投入使用了,分担了一部分北京站的客流。客流减少,运输压力减轻,北京站也开始了从提高运量到提高服务质量的转变。

北京站的服务设施日渐完善,开始有了扶梯、直梯,爱心通道也随之设立,李素萍送一次站平均也就10多分钟,她一个人一天就能送20多个重点旅客。

“现代化的服务设施陆续都齐备了,站里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服务旅客,还给我们配过电瓶车,可能是用的次数太多,车子总是出问题,而且我总觉得用轮椅推着旅客更方便交流、更温暖,我还是喜欢自己推着轮椅送。”李素萍说。

记者跟着李素萍,把一个来北京做手术的14岁男孩送上了北京至大同的K615次列车,临别前男孩的妈妈握着李素萍的手说,“大姐,您这已经是第三次送我们上车了,太谢谢了!”

李素萍这才认出孩子的母亲,“孩子这回做了手术就该好了,希望你们下次再来就不是为看病了。”

李素萍说,她一天要送20个以上的重点旅客,好多人多次来北京看病都是她接送的,30年下来,至少接送过20万个旅客,这么多人,她也记不清楚了。记者问她这么大年纪了每天还这样跑累吗?“累,我现在腰间盘突出,腿也不好,还有严重哮喘。但我闲不住,每天不和旅客在一起,心里就空落落的,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送旅客上车,他们感谢的话语也温暖了我们的心。”

2011年10月,北京站的重点旅客服务室正式以她的名字命名,成立“素萍服务室”,同时成立了“素萍服务组”。

“成立素萍服务室后,我又有了新梦想,我想在我退休之前,让大家都知道北京站有个为重点旅客服务的地方。同时,要赶紧把兰雪纯、谢依这样的年轻人带出来,更好地为旅客服务。”

李素萍说,“30多年了,我的这些梦想,都一步步实现了,我体会到了追求梦想的快乐。我现在就是希望身体健康。说小点是希望我的腰能好点,能多为旅客做点服务;说大点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身体健康。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有的地方医疗水平还是不好,来北京看病的旅客特别多,希望今后各地医疗条件都能改善,大家都能健康快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