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市场“拯救”3D电影?
本报记者 金 晶

开栏的话:

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落幕,但是关于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讨论却并没有停止。在理解中合作、在交流中创新,中国电影在不断融入世界电影市场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发展特征。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电影·关注》栏目,将对3D技术、电影营销、中外合拍片等一些大家关注的电影产业方面的热点话题逐一梳理,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3D”是当下国内电影市场新片上映宣传中最为流行且有效的词汇之一了。据初步统计,2012年全国规模上映的影片中,3D电影的数量约占10%,但其票房收入却超过了40%。环顾世界,3D电影的前景却令人担忧。在北美市场,2012年3D电影的票房与2011年基本持平。同样,在欧洲市场,3D电影的表现也相对低迷。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特效大师与制作团队相聚一堂,就3D电影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众人眼中,中国新兴的消费市场正成为3D电影突围的“最后希望”。

“中国更愿意拥抱3D技术。”Venture 3D高级运营副总裁Todd B.Cogan在电影市场论坛上说。无论是《阿凡达》、《泰坦尼克号》,还是《画皮2》、《西游降魔篇》……观影的人群都排着长队,加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特效公司,3D电影在国内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3D电影的推广,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数字影院银幕数量的增长。2012年底,我国银幕数量已达到1.38万块,目前更接近1.5万块。许多新成立的影院在建造伊始便“一步到位”,设立了3D放映厅。当下,国内主流院线放映已基本实现数字化,3D数字放映、IMAX放映设备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然而,国内观众对这场电影的“3D运动”并非没有非议,如一些电影被影迷们戏称“只有字幕是立体的”,高昂的票价推高了观影成本,也被人诟病有“圈钱”之嫌。

“有些电影并不适合以3D的形式呈现,但电影制作方不顾电影类型、剧情、受众群体,一味地盲目投资3D电影,导致观众对3D电影失去热情。”美国影院业主协会秘书马克·欧米拉的这番话,对中国市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对此,灵动力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运营官谌鸿翔深有同感。“一部电影适不适合做3D,首先要看题材,比如科幻、魔幻、惊悚、灾难等题材,就比较适合立体呈现。”谌鸿翔说。据他观察,目前国内3D影片的题材相对单一,多集中在武侠片、动作片。“面对快节奏的动作、格斗,观众在观影时是否舒服还有待考证。”谌鸿翔表示。并且,国内惊悚类影片超不过3000万元票房收入,从投资回报上来说,也不太适合3D制作。“纪录片题材虽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什么公司涉及。”他说,“科幻、魔幻类影片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3D电影发展的主要方向。”

同样重要的还有成本核算。虽然3D技术已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但对一部电影的生产来说,无论是3D实拍或是后期2D转制3D,仍需花费较高的费用。“原生3D电影项目在做成之前,可能没法准确判断到底要多少钱。转制项目有可能花费更多,但起码按分钟、题材等标准收费,大家心里还有一个谱。”Base FX创始人兼CEO克里斯托弗·布兰博表示,如果没有前期的心理准备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很多电影的3D制作会不可避免地流于粗糙。播放时给观众带来不舒服的观影感受,也会使整个3D电影的口碑受到影响。

“此外,即便手上有3D摄像机,也无法用2D的叙述方法拍出好的3D电影。”谌鸿翔说,“前期还需要进行3D镜头语言的设计,才能将视觉奇观与动人剧情完美结合。”

说到底,3D终归属于技术,它为电影艺术的本体服务。“3D不是用来将不好的故事影片变成好的影片。一部好的3D电影,首先从故事内容上就应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好电影。”好莱坞立体摄影大师基思·科利尔的话语重心长。

也许,让更多的导演、观众跳脱单纯“技术手段”的理解,真正懂得使用、欣赏视觉特效之美,3D电影的明天才更有希望——这,也是世界电影人共同面对的课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