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寨手机到品牌智能手机,从“QQ”到“微信”,我国已经启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发展。然而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从“世界工厂”迈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近期,“微信”所引发的“收费”、“商标专利之争”、“4G互联网需求”等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可能面临诸多掣肘问题。管中窥豹,中国“智”造如何发展得更好,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中国“智”造需要有利于产业发展壮大的机制环境。“微信收费”根本原因是互联网企业的研发应用触碰了电信运营商独享的固有利益,并在网友力挺中引申成为时代进步中创新与垄断的深刻较量。在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十几年历程中,没有构筑科学的机制运行环境,没有充分科学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避免产业职责和边界模糊而导致的摩擦和碰撞是问题的成因。从“微信收费”双方博弈的案例来看,厘清边界和责任、明晰大型国有与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角色定位,建立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创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机制和运行环境,是需要管理部门重点考虑的。
其次,中国“智”造需要企业自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微信”因为迟到七天申请商标专利,而被另一文化研发公司注册,出现创新驱动的短板,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同时,也说明国内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淡薄。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同时,对于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意识和保护应该同时升级。要知道实力来源于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技术,保护技术的最佳路径就是专利。让创新牢牢在中国扎根并根深叶茂,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成长的整体生态系统,如果说“微信收费”事关每个使用者,那么保护知识产权,则事关整个创新驱动行业的健康发展。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研发就想、抬头就见、举手就办的科技研发最后环节的规定动作,这在中国经济升级并参与世界竞争中至关重要。
再次,中国“智”造需要科技创新最广阔的土壤,从而带动更多领域投身到科技驱动的大潮中。“微信收费”的症结在于“信令问题”,而“信令问题”在于网络承载能力。如果没有普及、畅通的通信网络,信息产业中的中国“智”造便不能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三足鼎立”的国有电信运营公司,当遭遇到“微信”创新时,要痛定思痛,找准自己的方向与位置,在更好地完成国家互联网运行与维护的同时,抓住时代契机,在移动互联网络的建设上加快推进,营造3G、4G的良好网络环境,当好科技创新的坚强基石和有力推手,从而把竞争转为竞合,把止损转为共赢,做大经济升级版中科技创新驱动的中国“智”造“世界蛋糕”,把局部利益升级为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