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债市漏洞 源于监管盲区
陈果静

要使债券市场的“灰色交易”断根,必须斩断已形成的利益链,严格由国家相关部门对丙类户实行监管更是当务之急

本是国人舌尖上美味的大闸蟹跑到伦敦闹了个笑话,在没有食客这个“天敌”的泰晤士河里大量繁殖,甚至堵塞了河道。国人捧腹之余,评论道,“在中国,这哪是问题!”

同样,原本在国外发展已经很成熟的债券市场,移植到中国时,却出了问题。近日,随着越来越多债券市场从业人员陆续被监管部门调查,债券市场上没有监管、没有天敌的“螃蟹”们面目开始显露。债券市场的这群“螃蟹”,叫做丙类户。

我国银行间市场结算成员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为商业银行,乙类一般为信用社、基金、保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而丙类大部分为非金融机构法人。丙类户的存在是为了使市场上交易更活跃,但逐渐一些券商、基金公司也开了丙类户。他们利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在发行环节优先拿券,在交易环节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代持、养券、倒券等非法交易。

从市场准入来看,目前丙类户开户门槛较低,为利益输送提供了空间。丙类户的监管,一般应该由甲类户即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然而,作为利益链其中一环,甲类户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丙类户实际上处于无监管的状态。从市场整体的监管模式来看,我国债市目前是多头监管。不仅场内、场外市场监管方不同,对不同债券类别,更各有其监管部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分别监管。从不同的债券类别来看,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短融、中票、企业债等则是由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发改委、交易商协分别进行监管或自律。多头监管造成了债券市场监管的无序性和低效率,缺乏监管和“天敌”的环境,让这些“螃蟹”不仅自己获得了非法利益,还逐步形成一个债券市场的非法利益链。

交易制度的不成熟也给“螃蟹”们提供了温床,以询价为主的场外市场交易模式让丙类户钻了空子。银行间债券市场询价模式,是一对一询价并讨价还价的模式,投资者以询价方式与选定的交易对手逐笔达成交易。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一旦在利益链上的交易双方想要买卖,他们完全可以忽视其他交易者,而直接进行交易。

在成熟市场,债券场外市场是一个由做市商主导的市场,投资者随时可以按做市商报出的买卖价格买卖债券,大宗交易则在做市商报价的基础上由双方协议成交。在这样的市场制度下,依靠做市商公开、有序、竞争性的报价驱动机制,能够保证债券交易的规范和效率,同时起到稳定市场、提高流动性的作用。

从2001年我国引进做市商制度至今,仅发展了25家做市商,由于缺乏相应的避险工具,投资主体行为的趋同性,做市商制度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伦敦如果一开始就采取办法,从源头上遏制国外生物入境,大闸蟹是游不进泰晤士河的。我们债券市场里的“螃蟹”萌生,也是同样道理。

要使债券市场的“灰色交易”断根,必须斩断已形成的利益链,严格由国家相关部门对丙类户实行监管更是当务之急。斩断这样的利益链还须大力发展做市商制度,使更多的金融机构有机会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业务,并通过这一制度的发展,采用公平、公开的集合竞价制度来逐步淘汰询价制;斩断这样的利益链更要提高交易过程的透明度,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保障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公平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