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县新象

自2011年12月获批成为全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验区以来,福建沙县在多个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地在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新型社区住房贷款、农村土地流转贷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步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金融生态图景

◇ 在全国各地,“沙县小吃”遍布街头巷尾。近2万家“沙县小吃”店,吸纳了全县6万多名农民创业就业,带来了逾7亿元的纯收入。而这,离不开当地金融业的鼎力支持

◇ 沙县位于闽北山区,当地农户手中的资源主要为山林、土地、房产等。长期以来,这些资源的权属关系不明晰,导致抵押受限、变现受阻、流转难行

◇ 近几年来,沙县实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工程,推进富民惠农金融创新,这些“沉睡的资源”变成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助力广大农户纷纷走上了致富路

新象一: 村级担保基金让贷款更容易

距离县城38公里的夏茂镇,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目前全镇小吃业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4月6日,正值赶墟的日子,镇信用社的营业厅里人头攒动,打算外出经营小吃店的村民们相继赶来办理贷款手续。

“我们跟沙县小吃办合作,推出了‘小吃创业贷款’,给小吃店主建立了一户一档的资料库,再根据评定的等级给予贷款额度。”沙县农村信用社主任钟先礼说,信用社对小吃业主的资金支持突破了地域限制,也突破了单户最高可贷3万元的额度限制。

45岁的高桥镇官庄村村民徐振标,在上海经营了10多年的小吃店。前不久,徐振标打算装修一下店面,但出现10万元的资金缺口。向亲戚朋友开过口,可人家只愿借一两万元;跑过信用社,可他家的土地、房屋等不算合格的抵押品,并且找不到2个公职人员作担保,贷款这一条路也走不通。此时,徐振标听邻居说,村里成立了融资担保基金,专门为入股的村民提供贷款担保。“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交了2万元担保金,没想到3天后就从信用社贷到10万元。”一脸笑容的徐振标说,开小吃店虽然辛苦,但他那间店铺位置不错,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两千元,还贷根本不成问题。

“我们在去年6月被确定为全县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试点村,基金由县乡村各注资20万元组建,每户按1万元到2万元的标准自愿加入。”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夏永福说,信用社给每户建立了经济档案,评定了信用等级,只有被评为A级或以上的信用农户,才有资格向信用社贷款。“信用等级为A、AA、AAA的农户,按其入股金额分别按2倍、3倍、5倍贷款,最多可贷10万元。”

“有了担保基金,贷款既方便又划算。”41岁的官庄村村民张万炎说。跟邻居们纷纷外出经营小吃店不一样,张万炎选择了在家乡“留守”——承包土地,种植苗木。“到处都在搞市政建设,绿化树的需求量很大。”张万炎说,他一直想扩大苗木基地规模,土地容易承包,但资金是一个大问题。

“苗木投资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借钱不是长久之计,贷款又很不容易,眼看这么好的市场行情,只能干着急。”张万炎说,多亏村里成立了融资担保基金,在出资2万元后,他及时拿到10万元贷款,苗木基地也得以迅速扩大到了100亩。“村民们对这个基金的认可度很高。”夏永福说,全村500户农户,目前有104户加入了担保基金,基金规模207万元,有98户在信用社贷款,总额超过700万元,主要用于经营小吃店、种植树苗、鸡鸭养殖等。

截至目前,沙县已成立14家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基金规模达775万元,一共办理了232笔担保基金贷款,金额逾1500万元。“成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相当于给了农民致富的‘金钥匙’。”沙县农信社理事长吴子斌说,担保基金试点取得预期成效,接下来将在各乡镇大力推广,力争年末村级担保基金达50家,担保贷款规模1亿元。

新象二:

农房按揭贷款让新村更美丽

4月7日,记者来到距离沙县城区4公里的西郊村。整齐美观的联排别墅,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精巧别致的草木花卉……这个新型农村小区,完全可以和城市商业楼盘媲美。

“如果没有农行的住房贷款,我们住不上这么好的楼房。”西郊村村民黄清财说,2010年7月,由于老宅和部分耕地被征用,他家要搬进村集体统一开发的安置房,但这个三层的小楼有350多平方米,造价为每平方米600元,一共需要21万元房款。当时,黄清财家的老房子拆迁补贴了30万元,但把这笔钱用来购房和装修,他的木材生意就没有周转资金了。正犯愁时,黄清财得知农行沙县支行正在村里试行住房贷款。了解相关规定后,他立即申请并获得10万元贷款,期限为10年。“每月还1100元,压力不大,但家里的资产盘活了,手上的钱一下子多了,挣钱也不愁了。”黄清财说。

“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农民面临着解决生产经营流动资金和住房购买资金的双重压力。”农行沙县支行副行长梁富俊说,农行在2010年5月先后与凤岗街道西郊村和大洲村签订协议,首批给予西郊村206户个人住房贷款额度2000万元,给予大洲村180户贷款额度1500万元,村民购置住房可以获得最长期限10年、最高20万元的个人住房贷款。

在具体操作中,农行主要依据村委会给农户开具的房屋清单、房款支付票据,同时参考抵押、担保等情况,最终确定农户的贷款额度。如果贷款期限超过1年,农户可以选择等额本金或等额本息的分期还款方式。

“农户住房贷款突破了以往农村住房无法抵押、农户贷款方式受限的瓶颈,解决了农民住房和挣钱两大问题。”西郊村村支书王仁贵说,全村有108户村民获得了住房贷款,总额达1300多万元,迄今无一例逾期。

为配套新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农行还在2010年12月推出了西门村新农村住房建设项目贷款14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该村自筹资金建设的住房项目——“麻公岭花园”。“这一实践具有明显示范效应。”福建银监局三明分局局长陈怡说,以往商业银行对住房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范围仅限于城市、限于国有土地,农行将这一项业务延伸到乡村、延伸到农村集体土地,有效解决了农村住房建设项目融资难题。

在高桥镇明洋山新型社区,沙县信用社开展了另一种模式的农村住房贷款业务——在“统规统建”的农村新型社区,采取5户联保,每户放贷5万元用于建房;农户在取得房屋权证后,根据房屋评估价再给予50%的贷款额度。为防止贷款风险,借贷的农户须同村委会签订农房处置委托授权书。

“我们房屋的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以前不能贷款。现在政策好,房子可以抵押贷款。”村民朱仕贵说,他与朋友合资的农牧合作社要扩大规模,急需资金,他用自家那栋价值45万元的楼房作抵押,贷到了15万元。

万一出现农户无法还贷的情况怎么办?“我们会在60天内让贷款户先行处置农房,如果处置不了,再根据委托授权书由村委会进行处置,出售的房款除了用于归还贷款,其余全部用来解决该农户的住房安置问题。”钟先礼说,在现有政策条件下,村民的住房只能在本村范围内流通,但截至目前还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新象三:

土地流转贷款让农业集约化

如今在沙县,接近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开办小吃店,闲置的土地较多。为此,沙县大力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当地金融机构也顺势积极探索,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流转贷款试点。

来自闽北的蔡荣添,在沙县建立了一个香水百合种植基地。起初,他凭借在信用社贷到的20万元联保贷款,获得流转土地80亩,每年每亩地支付农民相当于600斤干谷的租金。随后,他再用这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给当地信用社,获得了50万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

“对达到准入条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项目,我们量身订制了信贷支持方案。”吴子斌说,比如对外来投资者,可以用异地房产抵押、村干部保证等抵押担保方式,同时根据经营范围、生产周期等因素,设定半年至3年不等的贷款期限,并适度给予利率优惠。

据蔡荣添介绍,其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20%,但沙县专门安排了贷款贴息,幅度为帮助他归还基准利率部分,也就是说,他只需承担上浮部分的利率。

沙县还创新借助信托基金的这一金融形式。2011年5月,沙县依据《信托法》,由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注入150万元作为信托基金,成立县、乡两级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公司,形成县乡两级土地信托服务网络,搭建了土地信托流转工作平台——源丰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成立后,已签订流转合同的12.26万亩流转土地纳入公司管理。先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委托协议,再由村委会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信托公司同投资商、种养殖大户等签订流转合同。与此同时,信托公司统一支付农户的田地租金。对于土地改造、改良所产生的增值溢价部分,农户将得到其60%的“二次收益”。

同时,沙县还投资30多万元,建立了土地流转网上交易市场——沙县土地流转网,鼓励企业、农民参与土地经营权流转。截至目前,沙县已实现流转土地近15万亩,流转率接近65%。同时,沙县金融机构已向41个土地流转项目发放贷款4000多万元。

“这是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又一个创新之举。”陈怡说,土地流转贷款解决了承包户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将产生深远影响。

撰文/本报记者 吴昱 齐平 孙勇 江帆 王信川 崔文苑 钱箐旎 编辑 王信川 崔文苑 钱箐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