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废墟上,一顶顶帐篷立起来
本报特派记者 夏先清 代 玲

在帐篷送来之前要积极自救,既要依靠政府救援,也要动起来,不能仅仅“等靠要”——

4月22日傍晚,经历了3天的紧急救援,芦山县龙门乡逐渐安静了下来。

“最担心下雨。”龙门乡古城村村民唐六群从彩条布搭建的简易帐篷里探出头来看看天,她希望除了远处的车灯之外,还能看到一丝星光,那意味着大家能睡个安稳觉。

在龙门乡,不少村民趁着余震间隙开始搭建简易帐篷。有的将一根根木头或一捆捆竹子铺地,搭个板子制成床面,再搭上架子,套上油毡布,一个简易帐篷就搭成了;有的直接搬来床垫,支上彩条布,也搭成了能遮风避雨的帐篷。

唐六群与8家邻里在一块田地里共同搭建的正是这样一顶简易帐篷,容纳了将近30人。“9家人房子都无法住了,幸运的是人都没事。”唐六群说,这3天大家一起在帐篷旁搭伙做饭。

在龙门乡青龙场村,村民们三四家组合在一起,用木条、竹子搭起了一顶顶帐篷。记者进村采访时,村民白体武带着两个儿子正用柴刀劈竹子。“在帐篷送来之前要积极自救,既要依靠政府救援,也要动起来,不能仅仅‘等靠要’。”白体武说。村支书王泽兵告诉记者,村组干部、年轻村民组建了巡逻队,确保村民夜间安全。

付俊是清仁乡横溪村村民,也是附近采砂场的一名挖掘机手。地震过后,他没有去采砂场上班,而是回到村里帮大家搭帐篷。“大家一起搭架子,然后盖上农膜或油布,一顶简易帐篷就成了。我们搭了最大的一顶帐篷,有100多平方米呢!”付俊说。

连日奔走灾区,记者对受灾群众面对灾难时的坚强深感敬佩。“烟尘消失和送走伤员后,大家都在乡村干部的组织下开展自救。”龙门乡乡长陈刚则告诉记者,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抵达芦山的帐篷仍难以满足需求,“我们会首先把它们送到最需要的村民手中,随着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来,相信帐篷短缺的状况会迅速改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