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4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力量力挺“芦山救援”
本报评论员

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上传网络;1小时后,各级政府部门应急响应预案有条不紊展开;3小时内,第一支救援部队火速到达震中;一天后,首趟铁路抢险救援专列已到达灾区;两天后,国家应急广播首个定向应急频率芦山开播……连日来,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的及时、高效、有序展开,不仅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无比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让人看到了一个国家在磨砺中前行的强大力量,看到了灾难中再度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4月20日8时2分,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四川省芦山传来地震噩耗,一瞬间,大地痉挛,山崩地裂,中国进入“芦山时间”,从中央到地方,所有抗震救灾机制都在震后第一时间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日下午就抵达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发出“一刻不能停”的救援指令;各地各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军队和武警部队紧急施援;受灾群众不等不靠、团结自救,各地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爱心不断汇往四川地震灾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德国记者在报道中说,这次救助行动井井有条;泰国亚洲日报以《雅安抗震救灾 有序有力有备》为题发表社论,赞扬中国各级部门在地震发生后的反应快速、协作能力和科学高效。

一个国家应对灾难挑战能力的高低,是国家力量的试金石。“芦山救援”的及时、高效、有序,不仅在于我们曾遭遇过灾难,有了救援的经验、应对的技巧,也不仅在于我们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应急救灾体系,更在于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不断完善中愈发凸显。如果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对应急救灾的高度重视,我们很难想象地震后能在第一时间启动如此快速的响应,抓住“黄金搜救72小时”有序施救;如果没有全球经济总量第二的雄厚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持,我们很难想象中国能拥有如此之多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应急能力强、管理现代化的中央和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能在地震后及时将救灾物资送到灾区;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灵活高效的执行体系、全国一盘棋的决策机制,我们难以想象能一夜之间形成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和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让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们驰援灾区,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我们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世界关注中国,中国感动世界。4月22日,在尤文图斯对阵AC米兰的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中,尤文主场广告牌打出了“逝者安息,加油雅安”的中文标语。这是为地震灾区人民的祈福,也是对一个国家的尊重。今天,中国又走到了一个新的时点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平稳运行与隐忧风险并存,制约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但只要我们继续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