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走进接收地震伤员最多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接力生命,与时间赛跑
本报特派记者 杨开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成都市接治芦山地震伤员人数最多的一家医疗机构,这里拥有4300多张床位。4月21日下午,一进入医院,记者便看见由彩色篷布搭建起的一个大帐篷。这是地震检伤分类区,一些受伤者被送到这里接受初步诊治。

病床上,61岁的李全美大妈不时发出阵阵呻吟,旁边的护士细心地为她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反复安抚她的情绪。李全美的儿媳李红霞告诉记者,她们家在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河口村,地震时婆婆跑慢了一点,被倒塌的房屋砸中右腿。因为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受伤处只用木条进行了简单捆绑处理,之后才转院到了这里。经过初步会商,专家组为李全美大妈注射了止痛针剂,又小心地揭开伤口对其重新固定包扎,李大妈的呻吟声慢慢低了下去。华西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朱赟告诉记者,初步判断其属于严重骨折,很可能会出现病菌感染,将协调单独病房治疗。

经过反复打听,记者终于在骨科病房找到了经济日报(集团)《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记者郝立东,并代表报社同事对他表示慰问。郝立东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就深入震中一带进行采访,以后每年都来这里见证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今年4月19日,他从北京抵达四川准备进行汶川地震5周年回顾报道。但就在20日早上,山河再次抖动。当得知震中在雅安市芦山县后,记者的本能让他立刻向震中赶去。

“我当时啥都没想,就是想报道第一线的灾情,不给记者这个行业丢脸。”当天下午两点多,在通过一处落石区时,郝立东不幸被飞石砸伤了右腿。受伤后,他依旧不想往回走,被几位武警战士抬了出来。谈起李克强总理对他和所有在灾区一线新闻记者的鼓励时,他深受鼓舞地说,“当记者就要冲在前。”

正说着,不远处传来了尖锐的鸣笛声,一辆120急救车在医院门口警察的引导下,驶到急诊科大楼前,好几位医护人员迅速围了上去。两位志愿者跃上车去抬出一名身着迷彩服的年轻武警战士,护士举着医疗器械一路紧跟,医院护工推着病床快速进入地震伤员绿色通道进行紧急治疗。据随行的司机刘剑介绍,这名战士在芦山县龙门乡抢救现场遭遇山体垮塌,被飞石击中了头部和脚部,受伤较严重。

刚过了一会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卫生应急车、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车、成都市血液中心急救车相继呼啸而至。记者观察到,平均每隔10多分钟,就有一辆医疗救护车驶入华西医院。据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廖志林介绍,截至21日下午,医院共接治超过200名地震伤员,其中住院150多人,已经做了40多台手术,医护人员分3班轮流救治,医疗资源较为充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