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争分夺秒 有序施救
本报评论员

刚刚过去的这一天,无数双眼望着灾区,无数颗心连着灾区。电视前、广播旁、微博上,人们为每一个生命的获救由衷地欣喜,为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默默地叹息。芦山挺住!雅安不哭!网页上一盏盏点亮的祈福烛光,为灾区人民送上同胞的关爱、温暖和信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调集各种力量,驰援雅安。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部队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抢救受困群众、救治伤员;李克强总理飞赴灾区察看灾情,部署工作;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纷纷启动I级应急响应;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部署,各级领导赶赴救灾一线;解放军武警部队7000余人已先期投入救援,16支国家矿山救援队赶赴灾区,震中受损的“生命干道”迅速打通……现场救灾、医疗救助、物资保障、交通保畅、通信抢修、群众安置、稳定社会等各方面工作均已部署,一场有力有序有效的救援正在灾区全面展开。

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互联网上,除了关注灾情、发起救援的声音,更多的是呼吁维护灾区救援秩序,呼吁社会车辆主动让出救援道路,呼吁如无必要不要占用通讯资源,呼吁在微博上不传谣、不起哄,传播了大量饱含关爱、理性的“正能量”。

救援任务艰巨,更需要信念坚守,需要信心支撑。我们有信心战胜灾难!这信心,来自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来自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来自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能力和坚实制度支撑,来自压不垮、吓不倒的英雄的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再次凸显。

我们经历过大灾难,也有应对灾难的丰富经验,有比较完善的应急机制。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科学救援,就有条件、有能力最大程度抢救生命、减少伤亡、降低损失,战胜天灾,渡过难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