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情书写创新梦
——一年来本报重要创新报道回顾
本报记者 温宝臣 沈 慧

过去的一年,对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国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创新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神九天宫对接、蛟龙号载人深潜、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获准上市、“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成功应用、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2012年,从遥远太空到浩瀚海洋,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我国自主创新再谱新篇。

一直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办报特色的经济日报紧跟这些新闻事件,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大力宣传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宣传中央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浓墨重彩地宣传各行各业自主创新先进典型的创新事迹、创新精神、创新成果。

一年的时间倏忽而过,一篇篇言之有物、生动好读的新闻作品,一个个主题鲜明、资料翔实的科技专版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项项惊人的突破,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我们共同绘就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创新图景。

详解创新政策

引领舆论方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经济日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传播优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详细解读国家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使创新政策深入人心;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舆论氛围。

过去的一年,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自主创新的报道,在本报头版既有《加快科技进步 引领未来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创新发展活力》等的理论文章,也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等评论员文章,同样还有《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创新助推社会发展》等综述性报道。我们还报道了《追梦之旅——中复神鹰创造国内碳纤维领域多个第一的故事》、《子午线上仰望星空——子午工程团队创新文化纪实》、《以创新驱动转型——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纪实》等自主创新谋突破,转型升级谋发展的先进典型。理论与实际的交相呼应,营造了鼓励创新、推动创新的文化氛围,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过去的一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本报特稿《十八大解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从党和国家对创新认识不断深化、创新关乎长远大局、创新目标宏伟和创新任重道远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刻内涵,第一时间传达了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发展导向。

过去的一年,我们第二次连续集中报道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的年度自主创新状况,邀请专家点评各个省区市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读者纷纷反映,这一大型报道确实有助于各地区形成鼓励、推动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各地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创新政策只有传播好、落实好才能产生预期效果;只有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深入人心,凝聚起共同参与创新的强大力量。重视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创新,绝不仅是科技部门的事,它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

报道重大成果

凝聚耀眼光芒

2012年1月11日上午9点,北京,科技部对外宣布,中国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第一个戊肝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正式诞生。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10余次万人以上戊肝重大疫情之后等来的捷报。第二天本报就为读者奉上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30微克”重于泰山》,就疫苗是如何培育的,它为什么扎根在新药研制并不领先的中国大地,它的出生地,为什么会落在偏居一隅的厦门大学等读者关心的问题,给出了详细解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而这只是我们重大科技报道成果之一。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当神九和天宫一号“牵手”,完成最惊险浪漫的约会,航天员安全着陆时;当幽深的大海敞开胸膛,迎接中国“蛟龙”,并顺利返回时,中国高度和中国深度再一次被刷新。短短3年间,从50米级海试到7000米级海试,从零的突破到跻身世界前列;短短9年间,从神五到神九,五度飞天,五次跨越……《海天同唱创新曲》、《飞天入海耀中华》、《“蛟龙号”——走在深海载人技术最前列》,连续报道形成排比之势,气度宏伟,与读者共同分享了国家进步的喜悦。

2012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完成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修船企业能获此殊荣,引起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来到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蹲点调研,探寻这家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的路径。报道《“深海平台”获大奖三问》深刻、精准地解释了在整个造船业不景气之际,南通中远船务公司是如何实现逆势而上的,他们研发的平台技术为何能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这个“三级公司”是怎么实现高水平集成创新的等一系列问题。

……

重大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对于重大科技新闻,我们做到报道之前有策划,形成连续报道,积极向社会传播科技成果背后隐含的价值和意义,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创新。

在记录重大科技成果的日子里,本报记者们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让人为之欢欣鼓舞的声音。这声音来自一件新产品的诞生,也来自一种的新的生产方法的引入;来自一种思维方式的突破,也来自一项技术上的变革……它们汇聚成一道坚不可摧的信念,温暖、滋润、激励着每一个前行人。

植根基层生活

讲述动人故事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不朽的名篇来源于火热的生活。

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本报记者带着深厚的感情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真正做到“心”入基层,把笔头对准群众、镜头向着创新,紧扣社会脉搏,触摸最真实的科技创新温度,写出了许多鲜活、具有指导性的新闻报道。

本报记者驻扎京东方,写出了《十年坚守 一朝亮剑》,报道了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经历的迷茫与阵痛,也同样展示了企业坚定执著地自主创新并最终扭亏为盈的信念。公司的员工对记者说,这篇报道让他们热血沸腾,干劲十足。

2012年4月27日,中国科学家关于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论文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正式出版,讲述了在我国诞生的一项重大物理成果。次日,本报发表了长篇通讯《追踪“幽灵”粒子 探索宇宙玄奥》,详细解读了这一玄妙的科技成果。这是本报记者深入位于北京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实验室和位于广东大亚湾的山腹中的中微子实验大厅,采访了30多名科研人员的成果。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走进农村,十余天的时间跑遍数十个县,深入采访专家、学技术的农民、科技示范户、提供技术服务的龙头企业,探访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新模式,撰写《宁夏农民持证上岗》、《陕西农民哈佛演讲》、《江苏农民超市学艺》等系列报道。这组报道文风清新,就时下备受关注的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新模式的探索给予深刻解读,不少热心读者来信发表感想与感言。

当歼15在辽宁号上完成升降实验时,罗阳倒下了。罗阳的离开,为中国的首艘航母添加了悲壮的色彩,然而他却完成了一位军人的铮铮誓言。《用生命诠释忠诚》、《国有利器,以命铸之》、《在蓝天碧海间永生》、《生命绽放最美时》等一系列报道,是我们对罗阳和像罗阳一样为中国的自主创新贡献了青春与智慧的科技人员的致敬。

随着走基层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了农民对科技期盼的眼神,也领略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热忱和谦虚谨慎;我们同样见证了科研团队对技术进步的痴迷甚至是“执迷不悟”,也在与科技工作者的谈话中分享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酸楚,更敬佩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深入基层,让我们的报道充满情感,可读性更强。

……

行走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经济日报的记者们感受到一股厚重、绵长的力量。每一位坚守在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默默无闻地奋斗着,用青春、用汗水浇灌着“创新之花”,凝聚起奔腾浩荡的非凡力量,让我们迈向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更加坚定、更加有力。

推动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未来,我们的笔端将继续为读者书写最前沿的自主创新报道,惟其如此,我们才不辜负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我们将一直在路上,且行且记录……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