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写③
7000米海底观“世界”
本报记者 刘松柏

“没想到在7000米级能遇到这么多生物,有镶金边的多足虫,我们还用机械手捕获了一只半透明的海参。”刚满30岁的“蛟龙”号潜航员付文韬已经19次下潜,他见识了海底世界的奥妙神奇,通体火红的大虾,动作缓慢而优雅的鼠尾鱼……海底生物的多样性太让人惊奇。“我们像海底观光的游客,这也算是潜航员的特权吧。”付文韬有点小小的得意。

“大家原以为海底7000米没有生物生存,但是我们发现不仅存在,而且很多。生物的适应性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这为未来生物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资料。”付文韬说,在第五次下潜时,他和同事用生鱼肉制成一包诱饵,带到了7000米的水下。他们把包裹着诱饵的塑料袋打开后,过惯了寡淡生活的深海生物,对这包从天而降的美食特别感兴趣。几分钟内,这些小动物就纷纷游过来了,后来一些大的甲壳类生物、狮子鱼和许多不知名的深海生物,全都聚集了过来。“这是我在历次深潜中,看到深海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次。为了获得珍贵的影视资料,我们将摄像头对准诱饵,在海底足足拍了40分钟,以至于忘了和上面联系,让海面上的战友急得团团转。”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7000米深海捕获生物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一刻的到来,是付文韬几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2007年以来,付文韬不知多少次被关在一个狭小漆黑的模拟空间里训练,而且有时长达12个小时。回忆这段训练之苦,他深有感触地说:“那些日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摇动摇杆。从最初抓大个物品,到后来抓起矿泉水瓶向瓶口大小的管子里倒水,都是苦练出来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