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际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MBA教育发展新趋势:
跨地区合作 跨文化融合
——访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爱德华·斯奈德
本报记者 陈学慧 周 剑
本报记者专访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爱德华·斯奈德(左一)。

4月15日,由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发起的“全球高端管理联盟(Global Network for Advanced Management)”北京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召开。来自全球23家顶尖商学院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如何培养MBA学生跨文化的管理能力,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商学院的未来发展前景。本报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全球高端管理联盟发起人、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爱德华·斯奈德教授。

国际金融危机 不是商学院惹的祸

记者:MBA教育起源于美国,百年来在全球得到了很大推广。中国的MBA教育经过22年的发展,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培养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不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MBA教育饱受质疑,甚至有评论说,“金融危机都是商学院惹的祸”,您怎么理解MBA教育?

斯奈德:对这个观点,我不太同意。很多美国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以为危机只存在于金融或商业领域。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把它放在更大、更为广泛的背景下来理解。国际金融危机中可能存在商业伦理问题,但更宏观的因素还是和市场竞争以及竞争优势有关。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经济发展很好,这是因为这些经济体没有面临很强的直接竞争。现如今,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对传统经济强国形成了较大的挑战。美国应该适应世界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MBA教育主要教给学生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了解市场和市场竞争是如何运行的;二是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团队间的合作。在耶鲁,我们还试图教会学生第三样,那就是了解不同领域间市场的复杂性。

从历史上看,MBA确实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职业教育。MBA教育对于全球商业的发展、国际商业模式的建立以及创业精神的普及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各行各业都有MBA的优秀毕业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橡树资本的创始人、百事的CEO等。

MBA要有学习能力

和长期规划

记者:您认为,MBA学生需要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

斯奈德: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系统性学习的能力和长期规划,同时,还要学会提问,保持谦逊的态度,多聆听他人的反馈,并勤于思考。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接触中国已经20年了,但从不敢说很了解这个国家,我只能说自己很喜欢中国,对于中国也是抱着不断学习的态度。我看到过一些令人惋惜的情况,如有些人在职业早期取得过成功,但是因为没有长期规划,也很少向别人请教,最后渐渐地就变得很普通。相比之下,优秀的人总是在不断地问问题,同时不断思考,总觉得自己还有待改进。越是这样的人,越能够获得持久的成功。

记者:现在很多网站提供免费的公开课,你如何看待互联网对MBA教育的冲击?

斯奈德:互联网技术对教育方式确实会有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仍有待观察和研究。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技术不会替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技术应该是在教育的框架下使用。教育在任何国家,从古至今都是涉及不同阶层的。未来世界需要哈佛、耶鲁吗?答案是肯定的。世界仍然需要精英的、品牌化的教育。

记者:对于MBA的职业选择您有怎样的建议?

斯奈德:对于职业选择来说,好的方面是全球化与新技术会带来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不好的方面是,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要不断地进行职业选择,并调整职业规划。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希望MBA能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向二线城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发达地区。

建立全球商学院

多边合作平台

记者:您在2011年接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后,发起成立了“全球高端管理联盟”。建立该联盟的初衷是什么?联盟发展情况如何?

斯奈德:“全球高端管理联盟”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在2012年4月推出的创新举措。联盟联合了来自世界经济强国和新兴经济热点国家和地区的全球23家顶尖商学院。该联盟不同于以往商学院之间的一对一合作,旨在通过强强联手、资源共享,为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联盟成员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搭建一个广泛的合作平台。

建立“全球高端管理联盟”这样一种合作网络关系,代表了顶尖商学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借助该平台适应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增加互相联系的机会,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国经济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举例来说,联盟中的23所学校每年会有近3000名MBA学生毕业。两个月前,联盟举办了商学院之间的交流周项目,世界各地的商学院学生可以互相访问交流,将全球顶尖的学生联系在一起。我们还在联盟学校间建立了全球教学案例库和教职员工的经验案例库。联盟间的交流活动和项目发展非常迅速,对此我感到非常骄傲。4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联盟大会,这已经是联盟成立13个月以来的第三次全体成员会晤。我们把更多将会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的商学院融入联盟。如印尼、墨西哥、菲律宾、爱尔兰、南非等。

注重国际化

与本土化的融合

记者:您对中国MBA教育有何建议?

斯奈德: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地位的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影响力,为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我们在其他国家都是选择一所商学院合作,中国是惟一有3所顶尖商学院加入联盟的国家,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在美国接受MBA教育的中国留学生普遍存在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但是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又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觉得中国的MBA教育在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同样重视本土化发展,多与本地市场建立联系。

记者:您对中国已有20年的了解,对中国经济和企业有何评价?

斯奈德: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觉得中国市场的调整是非常快的,所以我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认为,随着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经济增长率的放缓,这是很自然的事。

中国的企业需要在品牌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同时要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尽管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相信未来中国会培养出全球知名的品牌。

一位MBA的自述——

管理是一门丰富的学问

□ 金摇光

我,70后,央企工作、MBA企业导师、校友会副秘书长……每每在与MBA学生交流时,总能看到他们眼中的羡慕和对成功的渴望。我知道,我是幸运的。是中西方交融的MBA教育,让我收获了现在的一切。

我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一门与机器打交道的学科。毕业后在工作中我渐渐感到,人的因素远比机器丰富。对提高综合能力的向往,使我对MBA心之所向,特别是名校的MBA。其备考过程也是相当艰辛,数学基础、文学功底、英语运用都是入学考试的基础。

2004年,我如愿考进人民大学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虽然没有亲人相伴,但也不觉得孤单。上课时尽管不是什么内容都能听明白,但是总有那么一两句让我有相当的触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触动的地方越来越多,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其实,管理是一门很丰富的学问,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2006年,作为国际交换生,我到了欧洲某商学院继续MBA课程。上课聊的还是克鲁克、竞争战略模型、评分积分卡……但是,一上文化必修课,是真的瞎了眼了,什么电影新浪潮、文艺复兴、超现实主义、塞尔维亚理发师,甚至是维京海盗。原来,管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修养、是历练。于是,我开始一个人背包游历欧洲,去学习更丰富的内容……

中西交融的教学及充满乐趣的游学,让我渐渐体会到了MBA教育的真谛,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体味人文的过程,因为,管理实际就是跟人在打交道,读MBA,最为重要的是要学会交流与沟通。教授们的每一句话都透露着人文情怀,“管理人就是管理人的动机”,“财务管理管理着人的道德风险”,“竞争战略已不足以体现绿色经济下的生态系统战略”,“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MBA教育离不开实践。通过在不同机构的实习,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叫系统化思考,什么叫管理的张力,什么叫企业的责任,什么叫心灵的力量。做企业和做人一样,探究其成功的本源,可能就是它的品格:具备了基本的道德,也就是符合人们为了生存而需要的善恶判断的基准。这样,企业才能基业长青,人才活得有意义。

MBA教育给了我什么?可能是我现在的一切,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它是一种生活状态,是管理大师的精神领地,是人生的指引,是自己比对的终极目标。但是,它又极具个性。能有多大的价值,一切取决于你内心渴望的程度。

我的夫人是在法国读的MBA。我们有着自己为之付出的工作,有一群志趣相投的益友,还有许多知识渊博的良师。我们开始做公益事业。我业余时间为校友会工作,她正在为未来的慈善基金做准备。倡导人文精神,把更多的人文关怀传播给社会,这难道不是MBA教育的魅力吗?!

着眼培养 有国际视野 的商业人才

□ 伊志宏

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有三个关键字“革新、责任、合作”,我认为这三个关键字也体现了全球高端管理联盟(Global Network for Advanced Management)的创立宗旨和现实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不仅革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革新了世界的商业环境,需要企业不断自我革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需要企业家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并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全球化时代需要有国际视野的商业领袖,需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合作来应对挑战。这就要求商学院以更加创新、负责和合作的态度,来回应全球化对管理人才和商业领袖提出的新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学院如何培养未来的商业领袖?未来的商业领袖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我们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有一个共同理念,就是商学院需要通过更多的合作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管理能力、能应对不确定性商业环境的未来商业领袖。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创立工商管理教育的高校。近年来,为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商学院加快了国际化步伐,通过申请国际认证整体提升商学院的办学水平,在管理理念、教师队伍、科研水平、教学创新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差距迅速缩小。

管理作为一个应用性学科,其发展有赖于管理实践的肥沃土壤。过去100多年来是西方国家的企业在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商学院的授课内容都是站在发达国家视角研究问题、审视问题。但近年来,新兴市场的商业实践,为商学院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发展中国家企业将作出更多贡献,这也意味着新兴经济体的商学院也应该为全球管理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过去30年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同时,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商业文明、特有的制度背景和转轨经济特征,都使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多姿多彩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基于目前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全球商学院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国成功的商业案例将越来越多地写入“全球课本”,中国的商学院未来将能够为全球管理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球化使一流商学院和新兴国家商学院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面向未来的全球发展,新兴国家商学院拥有更大的机会。我们愿意与全球高端管理联盟成员院校紧密联系和合作,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商业领袖,推动全球管理教育事业,繁荣世界商业文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