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4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星”文明闪耀十堰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马献伦 王雪峰

鳞次栉比的庸派民居,窗明几净的村庄院落,安居乐业的村民百姓。走进鄂西北秦巴山十堰市的十里八乡,随处可见“星级”文明户的匾牌。

“农民热爱十颗星,月月照来天天明。农家挂上十颗星,十星闪闪耀门庭。”4月11日,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种茶大户鲍升社一边采摘春茶,一边高唱“十星歌”抒发着丰收的喜悦。鲍升社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比致富、比文明的风气一年比一年浓。”

1993年,文明的“星火”在竹山县点燃。该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依靠开采、加工绿松石在全县率先致富。然而,少数暴富的农民不思进取,甚至无视社会道德法纪,违法乱纪,罗家坡村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绝不能在带领农民致富时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竹山县几经摸索,在罗家坡村探索出一种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引导、激励农民争创致富星、道德星、信用星、法纪星、计生星、义务星、科教星、文体星、生态星、发展星,让农民在争创“十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昔日的“精神乞丐村”成为全国文明村。

十堰市及时总结竹山县的经验,建立激励机制,丰富创建内涵,将“十星”创建向个体户、党员、机关、企业等领域拓展延伸,一时间,秦巴大地“星火”燎原,形成了“行行业业创十星、文明素质大提升”的良好氛围。

在竹溪县中锋镇中心小学,建立乡村少年宫成为该校“争星”的抓手,少年宫开辟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课外活动课堂,让164名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六年级二班学生丁语函在少年宫练得一笔好字,每次父母收到她的来信都非常开心。“我们还用各种废弃物做了不少工艺品哩,还学了地方戏。”说起在少年宫学到的本事,小姑娘一脸骄傲。

“不打麻将忙健身,多亏我们的好大举!”“文体星”代表何大举在竹溪县水坪村可谓家喻户晓。为了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他置办了一套音响带领乡亲们跳舞。

记者在十堰感受到,“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已经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荣辱观。房县化龙堰镇古城村党支部书记罗昌成说:“‘十星’创建就像牛鼻子,对农村各项工作都能起到牵引作用。有了‘十星’文明创建这个法宝,基层最难抓的工作也好做多了。”

近年来,十堰市不断完善“十星”文明创建管理体系,建立设星、评星、管星、用星、护星长效机制。为避免创建活动陷入“单打独斗”局面,全市132个省级文明单位和400余个市级文明单位全部参与结对共建;1200多个城市党组织与1072个农村党组织开展“双联双助”;200余家私营企业与176个行政村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形成了“市县主导、农民主体、乡村主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创建合力。

“顺应农村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们先后8次调整和完善‘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内容和标准。”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告诉记者,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精神面貌和生存技能要跟得上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致富星’调整到十星的‘首位’,以生态星、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发展星等为重点,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让群众在参与‘十星’创建中成为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生活乐起来,十堰农民群众在参与“十星”创建中共享实惠。仅去年一年就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8.5万亩;改造新修县乡村道路1348公里;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8.5万;农民参合率高出全国水平,群众生产条件、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