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为患者需要我们”
——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的一天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医院的急诊科是抢救任务最重、最忙碌的科室,也是病种最多、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4月7日上午8点左右,北京友谊医院急诊大厅的挂号收费窗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问讯台前不断有患者询问。

急诊大厅内,到处摆满了加床和椅子。留观病房人满为患,加床也远不够用,许多病人躺在急救车的担架床和家中带来的折叠床上。身体状况稍好一些的患者,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坐着或站着打点滴。这里的医护人员侧身在病床、仪器设备旁、人群的缝隙里穿行,抢救、检查和诊治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在急诊科工作了15年的留观室组长张斌在查房间隙告诉记者,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环境,能够合理地统筹安排检查、监护病情。

急诊科二线医生王振洲是负责带记者的“师傅”。在整个急诊科,所有危重患者的识别和抢救,都由二线医生来承担。记者跟随王振洲一样快节奏地行走,穿梭于急诊科楼上楼下的几个区域,体验到急诊医生的工作状态是急、重、忙。

“我父亲喘不上来气了,您快给看看!”一位患者家属焦急地跑过来。王振洲赶上前去,观察了监测仪,判断可能是痰堵塞气管。他顾不上戴手套,马上用设备为患者吸痰,患者的呕吐物沾在手上,他边用纸巾擦边调整气囊气压。直到患者恢复正常呼吸,王振洲叮嘱了病人家属注意事项后,才抽空洗手消毒。

“80后”医生王振洲性格开朗,然而一个上午,记者却没能和他说上几句话。因为他不仅有各种抢救任务,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回答患者和家属的问题。“大夫,什么时候能有病床?”“大夫,我父亲的血压有点高,您快给看看!”……每一位患者提出的问题他都耐心解答。王振洲说:“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家属往往情绪焦躁,这时如果没有耐心,容易产生医患矛盾。此时我们对待患者和家属要更加和蔼,多为病人考虑。”

跟随王振洲奔忙了4个多小时,记者已经腰酸背疼,而这里的医护人员要工作24小时才能换班,除了夜里能休息2个小时,其他时间一直这样忙碌着。用他们的话来说,急诊工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已经“练”出来了。“由于白天门诊能分流部分患者,因此现在不是患者最多的时候,晚上6点到11点左右,患者逐渐增多,工作比白天还繁重。”王振洲介绍。

友谊医院是北京市急诊量最大、接待能力最强的大型医院之一,也是除协和医院外唯一有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患者人数多在预料之中,但实地见到的医院急诊负荷之重仍然超出记者想象。

“你们累吗?”工作间隙,记者问“师傅”。“每天有看不完的病人,大家累得几乎到了承受能力的极限。”他坦承,日就诊量达到500人次至600人次,让120多人的急诊科有点吃不消。“急诊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并不是少数医院的现象。”友谊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国兴说,由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分级诊疗等相关机制的不完善,同时急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使许多门诊患者也涌向急诊,造成了急诊资源短缺。

由于人流密集,病毒传播风险较大。记者问王振洲,整天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不担心身体会受影响吗?王振洲笑称,由于经常被感染可能免疫力已经“增强”,因此并不害怕。然而,不少急诊科医生由于精神和身体长时间处于应急状态,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规律,都患有肠胃病。“急诊科是医院救死扶伤的前沿,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我们在这里也更快地得到成长,积累了经验。在付出努力的同时我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就是成功救治病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王振洲说,这是许多急诊医生对工作不舍的原因,因为患者需要我们,社会需要我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