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公司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诚信擦亮同仁堂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苏 民 牛 瑾

一踏进北京同仁堂科技集团的片剂和胶囊车间,记者便被浓浓的中药香所吸引。制粒机、高速压片机、烘干机……一系列机械化的生产设备替代了人们印象中纯手工的制药工艺。据了解,目前同仁堂系统已建立28个生产基地、83条通过国内外认证的现代化生产线,其自主研发的自动扣壳机、自动蘸蜡机等大蜜丸包装设备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首创。

“但是,目前同仁堂关键的前处理工序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加工炮制方法,采用人工挑拣原料、去毛、去刺等传统手工操作。”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告诉记者,“‘地道、上等、纯净’一直是同仁堂选料的标准,黄连得是四川的、白菊那得选杭州的,不是当地特产的中药,那药力和药性都是有所区别的,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

对中药材优劣的鉴别方法在同仁堂传承了340多年。同仁堂的技师们现在仍坚持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鉴别方法,并与现代化检测技术结合实行药材检验“双保险”。“无论到什么时候,同仁堂的药都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就算前处理加工成本再高、投入再大,我们也不能有一点儿马虎。”陆建国说。

同仁堂舍得为保证质量投入成本,还为药品配备了专属的“身份证”。北京同仁堂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郭桂芹告诉记者,药品“身份证”就是印在药品包装表面的条形码。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上网,输入条形码,药品的生产时间、生产地点、经营流转、库存及销售流向一目了然。“目前同仁堂占销量70%的产品都佩戴了药品电子监管码,药监码系统每年人工、维护成本就有近千万元。”郭桂芹说。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流传下来的古训。在同仁堂集团采访,记者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条古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同仁堂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据北京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介绍,2012年同仁堂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年实现利润近16亿元、集团总资产超过170亿元。

作为老字号的中药店,同仁堂在面对“洋中药”充斥中国市场的现象时也显露出了一份自信。梅群认为,中高端中医药保健食品附加值较高,目前市场上日本的“汉方药”、韩国的“中医保健”等海外中医药保健品多为单方剂,从产品的配比、加工制造和效果来看远远不及中国传统中医药产品。“这也证明了中国医药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并且提醒中国企业占领市场,加大开发国产保健品、滋补品以及营养食品。”梅群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