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博鳌亚洲论坛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热议亚洲城市化进程:
尊重规律 回归常识
本报记者 连 俊

英国一位建筑学家曾用“健康型城市化”这个概念,来形容正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发生的城市化进程。这一观点的对错姑且不论,但它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亚洲特别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城市化进程,正从单纯注重速度,向速度和质量并重转变。亚洲城市化的未来方向、城市化的质量越来越引人注目。7日下午的博鳌亚洲论坛,就进行了一场围绕“城市化的质量”的热烈讨论。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

专家认为,从历史规律来看,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新兴经济体,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现代化相辅相成。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表示,城市的崛起与工商业的地理集聚密切相关。“单纯的人口迁徙,而非人口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这样的城市化没有意义。”胡祖六表示,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制造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也伴随着更高质量、更高收益的就业机会,是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机动态过程,“各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发展”。

对此,FMG集团首席执行官潘纳威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相连,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同步进行,理想的状态是这两个进程能够和谐地不断向前推进。澳大利亚从城市化中学到的经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对城市化来说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更多的道路并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我认为中国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以机场、火车站为交通枢纽中心的做法值得推荐。”

城市化应尊重当地实际

讨论中,专家们多次提到,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缘和基础资源禀赋考虑自身城镇化模型的选择。青岛市市长张新起以青岛为例来表达这一观点:“青岛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直追香港,也产生了诸如交通堵、环境差、就学难、工厂发展困难等问题。”城市有向外扩张的内在需求,相当一部分加工业向农村扩展,也在青岛周边催生大批城镇,形成各类产业园区,进而逐步形成人口聚集区,“实现了以工业为基础,以人口聚集为特征的小城镇”。但同时,“无论城市多么富裕、多么令人向往,总得有人种地。”张新起表示,青岛规划了大约100个农村新型聚集社区,以发展高效农业支撑农业社区人口保持较好的生活水平,进而形成大城市、小城镇和社区有序发展的城镇体系,“这既不同于拉美,也不同于韩国和日本,应该说是在中国东部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城镇化的一种做法。”

法国EGIS董事劳伦特·马雷表示,巴黎在城市化中遇到了如何使外来人口与本地相融合的问题,巴黎的做法是创造混合结构的社会,“在每一个地区留出30%的区域给弱势群体和穷人,让社会地位较高和较低的人以及在不同地区的人居住在一起,这样就能够避免城市里隔离的状况,给城市带来活力。”

城市化目标需回归常识

“城市化的过程无法试错。”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的这一观点也引起了嘉宾的共鸣。他表示,城市规划、建筑节能以及能源系统设计是他比较关注的问题。中国城市化的速度现在非常快,如果没有总体设计和长远眼光,一旦出问题就无法推倒重来。

张跃的发言引起了嘉宾对城市化回归常识的议论,美国洛杉矶郡董事会主席迈克·安东诺维奇表示,政府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出发点是服务民众,提供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让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前进过程中不要忘记初衷”。这种对常识的认知,也让讨论的嘉宾对城市化的目标有了更明晰的总结,正如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所描述的,“最终建立更多的绿色、智能、健康、美丽的城市,人们在其中可以享受政治的文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社会公正,人们可以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和谐共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