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知青“二次下乡”再献一份爱
本报记者 倪伟龄 通讯员 张文羽

依偎在滔滔不息的黑龙江畔的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似乎在追忆逝去的岁月——一张泛黄的插队知青合影黑白照片上,仍洋溢着姑娘们靓丽的身影。照片上的徐桔桔端庄娴秀,贾爱春则朝气蓬勃,而眼前的徐桔桔和贾爱春,乌黑的秀发已被流逝的时光漂染成灰白色。

43年前,上海知青徐桔桔在黑龙江省逊克县山河村插队。2011年,她与河南知青贾爱春告别城市生活,重新回到山河村,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民发展蔬菜种植、养猪等多种生产经营,带领村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是什么力量让她们步入花甲之年还毅然回到年轻时插队为之抛洒汗水的黑土地?

急性子的贾爱春说:“我就是忘不了这里,离开几十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这里。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为哺育过我们成长的当地农民做点实事。”

今年64岁的河南知青贾爱春1975年下乡插队到山河村,与徐桔桔同住一个宿舍。1979年两人先后返城。此后她们没有中断与山河村村民的联系,持续资助村里的困难户,偶尔也回来探望。

重返山河村源自贾爱春资助村里建活动室。在为乡亲们建活动室期间,不少村民找贾爱春反映村子缺少活力,发展缓慢,迫切需要改变现状的带头人。有村民提议,能否让昔日的知青回来当“村官”,带领大家致富?

当贾爱春把这一想法告诉已退休并被企业返聘的徐桔桔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异想天开”。随着两人不断沟通,徐桔桔开始查阅相关农业政策,认真考虑自己的专长能不能为山河村做些事情。

徐桔桔曾征求过一些村民的意见,他们认同合作社是农村发展的方向。在认真研究和多方请教后,徐桔桔决定帮山河村成立种植合作社,带着大家共同致富。

离开东北农村30多年后,带着对黑土地的浓厚感情和对现代农业发展前景的期盼,两名老知青开始人生再次创业。

徐桔桔担任山河村党支部书记,并成立了种植合作社,贾爱春担任起合作社的董事长。

成立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是关键。要实现土地流转,把土地连片经营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大机械的优势。但是因为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村民不愿意将以前低价承包的机动田交给合作社。两个人多次召开大会,宣传合作社权利义务、分配形式等。从对合作社一无所知,到96%的村民带着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加入,2012年1月4日,合作社注册成立。一位村民的话最能代表大家的想法:她们是真心实意帮我们致富,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她们。

2012年是山河村调整种植结构的第一年,将近一半的土地由种黄豆改为种玉米。但是,去年秋涝严重,玉米水分比往年高很多。而部分村民对玉米增收抱有很大的期望,打算多留些日子,卖个高价。贾爱春和徐桔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方面组织大型机械尽快收割,联系有关粮企收粮。另外一方面挨家挨户奔走,劝那些待价而沽的村民赶紧出手变现。徐桔桔得知肇东一家粮企收购价格较高时,押车往返近千公里卖掉粮食,贾爱春则3天3夜没有合眼,把地里面能抢收的粮食都抢收了。没多久,玉米收购价格直线下跌,村民夏忠辉说:“如果没有她们,我不知道要赔上多少钱,现在一算不但没赔,一公顷还多收入上千元。”

去年,是合作社运行的第一个年头,虽然遭受了地区性大旱,但是仍然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每公顷土地纯收益达6100元,入社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徐桔桔和贾爱春告诉记者,今年她们联合其他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逊克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改变农民及合作社单打独斗的现状。

“协会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集体采购降低了种地成本。今年计划建2个500吨的烘干塔和1个2万吨的粮囤,纵向发展产业链,增加农民土地产出利润。”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山河村村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举家搬到县城做生意,还有人发展起蔬菜种植、养猪等多种经营。

村里的晾晒场闲置下来,徐桔桔、贾爱春召开村委会将晾晒场免费租给村民裴希洪两年,让他发展养猪业。徐桔桔又帮助他跑贷款,建猪舍,去年出栏100多头,收益3万多元。徐桔桔说,山河村有种植白菜等细菜的传统,我们发展养殖业,可以将牲畜的粪便转化成农家肥,减少甚至不使用化肥,长出的菜无污染、无公害,形成上下游产业结合。而且我们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订单式发展的蔬菜种植之路,和农垦等几家有实力的大公司签订合同,按照他们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生产蔬菜,每年每公顷收入至少也能达到4万元至5万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贾爱春告诉记者,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们知青也有梦,这30多年都没有变过,那就是希望把知青的第二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