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亚洲经济呈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增长特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尽管亚洲各经济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经济体出现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局面,但是亚洲各国很快就摆脱危机的影响,实现群体性高增长。
亚洲能够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枝独秀,无疑与亚洲区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在亚洲从区外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呈下降趋势的同时,亚洲对亚洲成员国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亚洲区内市场正在成为亚洲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之一。
亚洲保持这种“领先”的增长态势,主要是其内在的经济发展动力在起基础性作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在未来5年内,亚洲多数经济体仍将比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或者至少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
中国应积极利用亚洲这一新生市场的力量,助推国内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首先,发展中的亚洲将成为中国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出口目的地。随着经济实力的崛起,亚洲正在成为包括资本品和消费品在内的最终产品进口地区,一方面扩张性的投资需求将会加大资本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正在促使亚洲改变消费结构,中高端消费品市场持续扩大,因而亚洲有可能替代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成为中国未来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其次,亚洲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对外投资主要目的地。目前中国以寻求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并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投资目的地将有可能出现调整,与亚洲各国建立更加密切的经济关系。
第三,亚洲将成为中国地区制度安排的核心区域。一直以来,亚洲地区的合作进程,尤其是多边合作进程发展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亚洲作为世界独立的一极的存在。随着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利益交汇点不断扩大,中国将建立稳定的多边合作制度安排。随着周边国家对稳定的地区环境的利益诉求增强,有助于延长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同时,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可能呈现竞争加剧的态势。由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都有强烈的经济发展愿望,也都在积极获取更多的资源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资源的争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空间的相互挤压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局面。如何减少因过度竞争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另外,区外大国干预不可忽视。区外大国看中亚洲这一新兴市场,也极力想控制中国在地区中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也是中国应考虑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