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财富产品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3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理财产品——
“池”中物何日不再
普益财富 方 瑞

“资金池”运作模式形成了“资金池”对应“资产池”的情形,即多个理财产品对应多笔资产。随着“资金池”运作模式的理财产品大规模兴起,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广受诟病。

一旦银行理财产品放弃“资金池”运作模式,转而回到传统的一对一产品,势必会导致各类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分化。“资金池”运作模式必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过渡产物,预测未来基金化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

每一种金融创新都将同时产生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在银行理财领域中,“资金池”运作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创新产物被广泛运用。

要解释什么是“资金池”运作模式,首先需澄清资金与资产的关系。传统的一对一理财产品就是指一款产品的募集资金与相应的资产一一对应。而“资金池”运作模式则形成了“资金池”对应“资产池”的情形,即多个理财产品对应多笔资产,具体来看是指理财产品以多元化投资的集合性资产包作为统一资金运用,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持续性募集资金,以动态管理模式保持理财资金来源和理财资金运用平衡,并从中获取收益的投资模式。

“资金池”运作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部分银行推出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通过信托打新股而形成了“资金池”,2007年后融资类信托计划逐步进入资金池所对应的资产之中,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日后银行理财产品的关键配置资产。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涉足“资金池”运作模式,其所投资的资产也逐渐丰富起来,包括存款、债券、票据、回购、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专户理财产品等多种资产。

“资金池”运作模式问世之时,其初衷总是好的。商业银行希望把各种项目的长期融资需求与投资者的短期理财需求所匹配,进而通过项目与产品的期限错配方式来降低资金募集成本,并且通过资金的集约化管理来降低运作成本,同时也可以提升投资者的短期投资收益。在产品的资产组合中,能够提升产品收益率的就是那些非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及债权的融资类项目,而这类项目通常期限较长,因此这种运作模式就解决了短期资金对应长期资产的问题。

然而,一切并不如初衷那么美好。随着“资金池”运作模式的理财产品大规模兴起,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广受诟病。首先,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小觑,一旦资金募集无法“接力”,将面临着前期产品兑付困难的问题,不排除已经出现过银行用自营资金临时填补缺口的情况。其次,“资产池”中的融资类项目虽然收益较高,但其风险也较高,如果这些项目出现无法兑付本息的情况,必然影响整个池子的总体收益,这样一来前期已经按预期收益率兑付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构成了侵犯后面到期理财产品的利益,当然银行基于声誉风险的考虑通常会在风险发生时进行“兜底”。最后,由于产品与资产无法一一对应,导致单一产品无法进行独立核算,从而银行在向理财产品投资者兑付收益时无法按照投资资产的实际收益进行利息分配,此外这样一种理不清的资产对应关系使得产品投向信息披露过于模糊,无法具体到实际资产将使投资者看不清产品所面临的风险大小。

种种问题也引发了监管层对于“资金池”运作模式的理财产品的担忧。2011年下半年,监管层已经开始通过会议及下发通知推动商业银行摒弃多个产品对应多笔资产的模式,尤其是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被叫停,因为此期限段产品存在“高息揽储”和无真实投资的重大问题。此后,少数大中型银行开始转变运作模式,逐步向产品和资产组合一一对应的模式过渡,但仍然有众多中小型银行在效仿并采用这种模式。鉴于此,有消息称监管层于2013年初开始对各大商业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进行现场检查,如果在4月底前不能整改达标的银行,银监会将对这些银行进行处罚,甚至存在停止从事理财业务资格的可能性。

一旦银行理财产品放弃“资金池”运作模式,转而回到传统的一对一产品,势必会导致各类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分化。以债券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将较低,以融资类项目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将较高。此外,由于融资类项目的投资期限通常在1年以上,因此可以预见这类产品将会拉长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但笔者从现实情况出发而认为,要想整个银行业完全摒弃这种模式应该还需一个过程,毕竟目前已有大量此类产品正在运作之中,步步为营地化解“资金池”才是可行之策,对于新发行产品应该逐步拉长投资期限,以渐渐匹配所对应的资产期限。

“资金池”运作模式必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过渡产物,预测未来基金化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银行理财业务回归代客本质是必然趋势,产品投向将更加具体和透明,产品收益分配将以真实投资资产带来的收益为准。当银行和投资者厘清了各自的权责利,那么将预示着一个崭新的银行理财时代从此开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