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龙江大地,尚未消融冰雪的田野已萌现勃勃生机。
岁末年初,黑龙江省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这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施工质量如何?日前,记者与双城市国土资源局及相关监理和建设单位人员一同来到现场,实地踏勘土地整治情况。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总产第一大省,进行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关系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黑龙江粮食生产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关系到黑龙江1150万农业人口安生置业大计。统计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重点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共计70个,达21.66万公顷。
在双城市朝阳乡土地整治工程现场,市国土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双城这次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模达2821公顷,总投资3906万元,尚未完工。我们来到了朝阳乡工程第二标段,大地早已被白雪覆盖,一条笔直的斗渠呈现眼前。此次实地踏勘的水泥砼板,即水渠底部和周边的衬板,起着固定水渠和防止渠水外渗的作用。
记者拿出卷尺找了一块砼板量起厚度,5.9厘米!“这个就符合设计标准,设计标准是6厘米,差0.1厘米在允许误差值范围内。”工程监理人员告诉记者。记者看到有的砼板虽然铺好,但出现了破损,监理人员表示,这个肯定要更换,因为现在天冷无法施工,等转暖后将统一更换。记者踏着10厘米厚的积雪边走边量边询问,长约1.5公里的斗渠走了40多分钟。测量水泥砼板近百块,符合标准的约95块。
“为什么会有不合格的砼板?”记者询问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据他们介绍,主要是工期短、工程量大,部分雇用的农民工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现象。另外,一部分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不合格的砼板继续使用。监理人员后期发现这种情况后会着手纠正,对不合格的砼板一律甩出,不予计算工费并由施工人员承担材料损失。通过这些措施,后期抽查表明,不合格率大幅度降低。
为保证踏勘情况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记者返程后立即悄悄乘火车重返双城,而且特意没通知双城有关方面。从火车站乘车行进了大约1小时,记者来到了第六标段。第六标段有支渠2条、斗渠5条,记者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根据设计标准,经实际测量,支渠铺设砼板70块,符合设计标准的65块;斗渠铺设砼板278块,符合标准的245块。
在支渠边上一个堆满砼板的工地,看护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砼板一部分是做好没有铺设的,另一部分是不合格待处理的。合格和不合格砼板之间间距很窄,并且没有明确标示出哪些是合格、哪些是不合格的。据看守人员说,可能是工人嫌砼板太沉,挪来挪去比较费事。
数日后,双城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表示欢迎媒体监督,并说废弃的砼板虽然不符合工程要求,但砸了实在可惜,他们打算在整个土地工程验收合格之后,把这些砼板无偿捐赠给附近的村子铺路,整个过程会进行影像记录,这样能最大限度避免资源浪费,也使不合格砼板不会再流入工地。
暗访后,记者又来到了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处。副处长孙忠孝表示,从目前看,该工程水泥砼板大部分是符合设计标准的,误差都在水利部2005年2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允许值之内。待工程竣工时,将严把验收环节,确保工程质量。
一次明察,一次暗访,表面上即可以看到,水泥砼板加工和工程施工中存在加工粗犷、浪费较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而深挖其背后的原因,更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工程工地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意识,职能部门的监管也不到位。就此,专家建议,土地整治工程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及农民的切身利益等,应通过立法促使土地整治工程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不容“大概齐”、“糊弄事”,真正把这项重大惠民工程办好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