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历时3年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填补了重大国情国力信息空白,获得了包含河湖基本情况、水利工程基本情况、经济社会用水情况、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水土保持情况、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和灌区、地下水取水井情况等丰富的普查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普查不仅查清了大江大河、大中型工程情况,而且获得了多年来一直想掌握但没有条件获取的中小河流、小微型工程基本资料。比如,第一次查清了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条数和长度,第一次查清了9000多万个小微型水电站、水闸、泵站、地下水井、农村供水工程数量和分布情况,第一次查清了50亩以上灌区数量和面积,第一次查清了青海湖、西藏纳木错、新疆艾比湖等西部重要湖泊容积。
除了填补“空白”,本次普查还对原有数据进行了“更新”。比如,此次公布的“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22909条”,与之前的数据有较大变化。国务院水利普查办相关负责人解释,之前的数据由于技术所限,为估算结果,本次普查利用二代1∶5万国家基础测绘信息和遥感影像等资料,获得的结果更加准确。
从本次普查成果看,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城市乡村、功能较为齐全、惠及亿万群众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但与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求相比,水利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数据显示,全国有防洪任务的河段中,已治理的只占33%,已治理且达标的仅占17%,中小河流治理率低;全国水库总库容占河川径流量的34%,兴利库容仅占16.8%,对江河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不强;全国以供水和灌溉为主的水库虽然有93000多座,兴利库容只有1700多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较弱;全国灌溉渠道衬砌长度不到30%,中小灌区的灌溉效率较低。
为了提高数据精度,本次普查综合运用了社会经济调查和资源环境调查的先进技术与方法。普查既利用常规调查方法对水利工程设施、机构和经济社会用水户进行现场调查、数据登记,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发普查工作底图、提取江河湖泊数据、标绘重点水利工程设施空间位置、进行普查数据的验证复核,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直报、海量数据处理与管理等技术加强普查数据汇总分析、质量监控。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普查的数据精度和工作效率。
水利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水利部已作出具体安排,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建设,实现部门共建共享,并深入研究普查成果,科学把握水利形势,切实加快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着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