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农村,究竟是谁在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农民需要怎样的服务?该如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记者赴江苏省常熟市进行调研。
谁在提供服务
记者来到江苏常熟市,见到了沙家浜镇朗城村村民张兴宝,他是村里有名的水产养殖专业户。“这两年螃蟹热销,养蟹的收入很好!”老张说,虽然效益高,但养蟹对技术的要求也高,他最离不开的就是技术支持。老张所说的技术支持源自镇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依靠“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的辐射网络,为农户提供公益性技术指导等服务。
董浜镇红沙村有另外一种特色。红沙村以种植水稻为主,2007年,红沙村成立了金龙稻米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800亩,由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用肥、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提供从产到销的全程服务。“不光生产效率高,而且食品安全问题可控。”合作社创办人之一王建文说。
同样是服务农民,高健浩的方式是办企业。他创办的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田娘”带领农民生产销售有机农产品,闯出了名堂。老高说,公司的优势体现在开拓市场的能力,可以为农户提供销售服务,解决他们“卖难”的后顾之忧。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三者各有侧重,服务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眼下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活跃力量。以农服中心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机构在社会化服务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以及专业服务公司、技术协会等组织,就像是一支“生力军”,以市场为导向,在广阔的领域提供着灵活便利的服务。
需要怎样服务
“温度、湿度、光照……”在董浜种苗培育基地的大棚里,这些指标处在实时监控中,一株株纤弱的菜苗在这里安然成长。农技员沈婧忙着查看苗情,“冬夏天气变化大,育苗比较难,农民自己育,成活率太低”。
为了解决散户育苗的难题,董浜镇建了25000平方米的种苗培育基地,温度、湿度全部智能化控制,还有农技人员负责看护,种苗在这里的成活率高达90%。享受这项服务,农户只需为每株花费5分到1毛钱。“目前,我们一年可以提供2000万株种苗,但仍供不应求。”沈婧说。
散户有散户的难题,大户有大户的担心。通过土地流转,尚湖镇常兴村村民戴月青种了400亩高产水稻,是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规模化经营放大了效益,也放大了风险。戴月青说,他最怕遇到自然灾害。“前年雨大,来不及收的麦子烂在田里。幸亏有农业保险,一亩地赔偿200元,弥补了些损失。”戴月青说,保险服务是让他安心务农的“屏障”。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农民不仅需要农资、施肥、植保等专项服务,也急需更好的信息、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支持,需求涵盖产前、产中及产后各个环节。
农民的需求,该怎样满足?农民需要农资,但市场鱼龙混杂,常熟市对农药等实行政府采购并纳入集中配送体系;农民有技术问题常常需要请教,他们就把镇农服中心搬到离农田水塘近的地方,方便农户就近咨询;农民育苗难,政府就投资建设种苗培育基地。“一切服务要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常熟市农委副主任王建军说。
如何更好服务
从常熟的情况来看,这里已经初步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服务主体活跃在田间,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这一点令人欣喜。但说起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各类服务主体又都面临着各自的难题。
“提高服务水平,最关键的因素在‘人’。”沙家浜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龚学兴有感而发。镇农服中心是市、镇两级财政保障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一共15位。“到水产养殖旺季,我们根本忙不过来。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人少,而是人员老化严重,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到农技服务的队伍里来。”龚学兴有隐隐的担忧,谁来为农民继续服务将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才困境”。“要吸引更多懂技术,热爱农业的年轻人充实到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应对基层不断更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要求。”王建军认为,这固然要从教育培训上加以引导,但从根本上说,要提高农业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服务的自豪感,并且建立好的激励机制,调动公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作为经营性服务载体的重要代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要更好地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合作社必须自身先壮大。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瓶颈。”王建文说,目前农民合作社贷款仍然比较困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服务能力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成长是提高其服务能力的关键。“国家对合作社的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能不能进一步落实?”王建文说,这成了他们最现实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