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一大批党员干部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深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展现了广大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最美基层干部”专栏,反映各地涌现出的基层干部先进典型,讲述他们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感人故事,展示他们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和良好形象。
人物介绍
菊美多吉,男,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木茹乡格村人,藏族。197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2001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道孚县扎拖乡、龙灯乡等高海拔地区基层一线工作,历任副乡长、副书记、乡长等职务。2010年12月交流到瓦日乡工作,任党委副书记、乡长。2012年5月19日,因工作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不幸殉职,年仅33岁。
2012年5月19日凌晨,菊美多吉走了。
噩耗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干部群众无不悲痛惋惜。藏族老乡们在家中点亮一盏盏酥油灯,为他祈福。乡亲们说,菊美乡长没有走,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我们的“尼瓦”(藏语:最亲近的人)!
这位年仅33岁的康巴汉子,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甘孜藏区,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唱响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基层干部的青春之歌。
他这样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2012年5月18日,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雨一直下。早上8点钟,乡长菊美多吉接到通知:“9时在瓦日乡列瓦村活动室召开尧日村村组干部会议,开展政策宣传工作。”他骑上摩托车,沿着泥泞的山道向列瓦村急驶而去。
会议直到12点钟才结束。“涉及内容较多,为了方便群众理解,菊美多吉用本地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道孚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彩云回忆说,会后,菊美多吉说头很疼。同行的干部知道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都劝他休息一下,被他拒绝,“我没事的,还有好多工作没做完呢。”
匆匆吃过午饭,他又骑着摩托车赶往鲁村走访村民。“劳动力是不是都在家,遇到啥困难没有?”“家里老人身体咋样?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各家各户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建议,菊美多吉都一一记下。
从鲁村出来,已是晚上8点钟。没顾得上吃一口饭,菊美多吉又搭乘表弟扎西多吉的车赶往道孚县城,与县住建局技术人员衔接第二天瓦日乡群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细节工作。忙完已是深夜12点多钟。此时,扎西多吉的宿舍大院大门已经关闭,值班人员正在熟睡。菊美多吉对表弟说,“就在车上凑合睡一夜吧,不要去打扰别人。”
第二天早晨6点钟,扎西多吉被冷醒了。“哥,天亮了,多久出发?”叫了几声都没回应,扎西多吉立即将菊美多吉送到县医院,但已经迟了。经诊断,菊美多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不辞辛劳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他是为老百姓累死的呀!”扎拖乡原党支部书记邓孜罗布说,“他到乡里上班第一天,就要求到最偏远的村庄走访群众。”
2001年4月,菊美多吉从四川藏文学校毕业回到道孚县扎拖乡,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他经常对乡亲们说,“我是来给大家做事的,不是来当官的,我会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
菊美多吉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从扎拖乡到龙灯乡,再到瓦日乡,尽管工作地点和职务发生了变化,但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始终没变,为群众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有条好走的路,是高原百姓世代的期盼,菊美多吉一直把修路当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扎拖村被称为“岩石上的村落”,山高坡陡,4个自然村分布在不同的高山上,村与村相距10多公里。过去,扎拖村唯一通往村外的一条山路坑坑洼洼,遇上雨天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为了给山里的村民修一条通村公路,菊美多吉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他住在工地帐篷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条全长15公里的公路,让全村37户近300人受益。
瓦日乡的鲁村地处偏远,村民靠一条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出入,车辆无法通行;每逢雨季,地质灾害频发。2010年,菊美多吉一调任瓦日乡乡长,就决定为村民修路。“为了修路,菊美多吉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没合眼。”鲁村党支部书记俄孜降泽回忆,“为修路,菊美多吉到县交通局申请项目,四处筹集资金;工程遇到麻烦了,他就去现场商量解决办法;有些村民提出了意见,他就上门做思想工作,硬是把这条路修好了。”
公路通了,但村民的“致富之路”还没通。村民反映,农作物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下降,希望乡政府帮助引进新品种。菊美多吉知晓后,走访了省内外多个农科所和良种繁育基地,买回了良种,按村民每户100斤土豆种、5亩油菜种和青稞种的计划进行配送,全乡278户农户,一户都没落下。村民拉珍说,品种改良后,一亩土豆一年能增收1200多元。
把忠诚铭刻在深爱的土地上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菊美多吉生前常说的话。
1979年5月,菊美多吉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木茹乡格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帮父母耕地种田,深知高原农民生活的艰辛。1997年,菊美多吉考上四川省藏文学校。读书时他就说,我从农村来,应该回到农村去。
“他从小就特别懂事,很孝顺。”说起儿子,菊美多吉的父亲巴登老泪纵横,“我一直教育他,做人要讲良心,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家乡父老。从他的领导、同事和群众口中,我知道儿子就是这么做的,我很欣慰。”
2008年,尽管家有年迈的父母和怀孕的妻子,菊美多吉还是毫无怨言接受了组织的安排,由扎拖乡调到海拔更高、离家更远、条件更苦的龙灯乡任党委副书记、乡长。
龙灯乡海拔近4000米。这期间,菊美多吉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医生告诫他不能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朋友们也劝他赶紧想办法调走,可他坚定地说,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我的唯一选择。
2009年,四川“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龙灯乡拉日村被列为首批定居点。为了转变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菊美多吉奔忙于各个牧场之间,给牧民讲政策、说益处,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口冷水,累了在草地上躺一下,天黑了就搭帐篷睡地铺。如今,龙灯乡的牧民定居工程已全面完成,雪山草地上拔地而起一幢幢洋溢着藏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牧民新居。
同事们说,菊美多吉这一生,把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高原百姓,献给了他忠诚一生的党的事业,而唯一亏歉的是对家人的关爱。爷爷去世那天,他无暇去送行;妻子生产当天,他没能去照料;阿爸阿妈生日,他几乎都不在家;家里的房屋又旧又窄,7年前就说要改造,可是备好的木料至今仍然堆在门外……
2012年5月25日,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自发赶来为菊美多吉送行,送别的队伍绵延了近千米。妻子说,菊美多吉不会有遗憾,因为他这一生虽然短暂,可是燃烧青春,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永远铭刻在他深爱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