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港澳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金山台企转型记
本报记者 陈 颐 周 剑 沈则瑾

3月的华东大地,山河染翠,万物勃发。记者一行来到台商投资密集的上海西南门户金山区。金山区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朱惠忠向记者介绍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金山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吸引了大量台资企业,目前这里汇聚着120多家台资企业,业务范围包括机械装备、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到金山区的10%以上。

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的上升,金融危机后外部需求的持续低迷,不少台资企业的利润空间陡降,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升级

记者走进位于金山区枫泾镇的上海汉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各式压缩机产品被巧妙地摆放在办公楼大厅里作装饰品。“我们的压缩机都是高附加值产品,一台要卖几十万元,比汽车还贵!”公司董事总经理余昱暄不无自豪地介绍说。

据余昱暄介绍,汉钟1998年到金山设厂,是上海第一家台资上市企业,十几年来得益于系列产品的延伸升级,企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压缩空气领域升级扩展至冷链物流事业,“升级扩张”这一内在动力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

余昱暄总结说:“为何我们的产品能够这么快地延伸?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流体机电最大品牌,实现这一目标靠的就是研发和创新。汉钟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公司总收入的4%,每年申请10项-15项专利,核准的专利累计已有大约100多项。”

2012年汉钟与日本日立成立合资公司,定位于生产世界最先进的流体机电产品。“今天一大早我就出去谈新厂的项目,选择在金山区扩建100亩的新厂区。”余昱暄表示,他的理想是“让世界听到中国的‘钟声’”——这是企业取名“汉钟”的初衷。

“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认识不到位,观念和行动上都比较被动。”金山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黄明星说,“汉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主动将产品延伸扩展,10年间实现‘三级跳’,可谓是转型升级的活教材。”

技术密集实现可观利润

华界化学上海有限公司2003年从台湾来到金山设厂,主要生产表面活性剂,产品应用覆盖光伏电子、化纤以及百姓日常接触最多的洗妆用品等产业,年营业额达到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0%-40%。

华界化学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的转型就是增加高科技投入,实现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化工精细技术。华界化学总监邱瑞堂介绍说,华界化学现有80多名员工,20多名研发人员,近年这些高端人才都没有流失,华界近3年每年都给他们上调20%的薪资。在公司的发展中,我们的技术研发队伍会一直占全体员工的25%以上,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不断保持竞争力。华界化学持续发展依靠的就是技术密集这一法宝。

多元经营挖掘无限商机

“这个凤梨酥是我研发的新配方,口感和市场上的不一样。这些茶叶和矿泉水是我从台湾引进的。”73岁的台商李茂盛精神矍铄,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他办公室内琳琅满目的产品。这位被台湾人称为“手套大王”的企业家谈起生意经来滔滔不绝。

从在金山主要生产化工手套起步,到出于环保考虑进行战略布局上的转型,李茂盛率领着企业将业务逐渐多元化。看着大陆消费者对台湾食品日益喜爱,李茂盛开始涉足食品和茶叶生产,并从台湾引进特色保健矿泉水、牙膏等日常生活用品。说起今后的规划,他说:“我们的产品除了进超市,以后还要做网购,发展订单配送业务。”

在台湾企业界德高望重的李茂盛曾经连续6年担任上海台协会会长,不仅自己生意做得兴隆茂盛,而且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台湾在大陆的企业进行分享,并给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台商要靠特色和创意来转型升级。大陆各行各业的专家队伍人才济济,台商要借“智”发展,利用好这一资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