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经紧缺得凭票供应的“三大件”之一、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国产手表品牌,在国际钟表竞争市场的冲击下,曾一度沉寂。近年来,以“海鸥”、“依波”为代表的中国品牌腕表,正奋力实现着“凤凰涅槃”的转型和升级,与国际品牌在市场一比高下。
中国品牌的“名表之梦”还有多远?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重塑国产表品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天津手表厂。这个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国有企业有着辉煌的过去:1955年自主研发制造出中国第一只国产手表“东风”,后因出口需要改名为“海鸥”表。
然而,时过境迁,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海鸥”一度陷入生存发展困境。受国际品牌的挤压,国产表难以进入一线城市大商场,只能在大城市二级商城和二、三线城市驻足。在此情景下,海鸥惟有创新求生。
张开自主创新的翅膀
“要突破困境,使国产品牌崛起,关键是要走转型升级之路,加快自主创新,把品牌档次做上去。”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军对记者说,“瞄准国际知名品牌的水准,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级机械表品牌,这是海鸥的新定位。”
为了这一梦想,“海鸥”从2008年开始,调整压缩了电子表等产品,集聚研发力量,向高端工艺及复杂机芯制造延伸,特别是向瑞士、德国等高端制表技术——陀飞轮复杂机芯领域发起攻坚战。
在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一款拥有“陀飞轮、万年历、三问”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端腕表。据介绍,这款表的高精度零件加工精度达到0.001mm的水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是继2005年‘海鸥’第一块‘陀飞轮复杂机芯腕表’问世、2008年全球限量发行100只的‘双陀飞轮玫瑰金腕表’之后,我们又一挑战高端复杂机芯技术顶峰的代表作。”吕军自豪地说。
“海鸥”对创新的投入是巨大的。2008年以来,“海鸥”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7%以上,仅硬件上的投入就已达亿元以上。此外,“海鸥”还引进了国际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建立创新机制,改革用人机制,创新专利及项目奖励机制等。截至2012年底,“海鸥”累计申报专利总量达566项,其技术开发能力、专利拥有量在中国手表行业保持首位。目前,“海鸥”自主研发中的硅制材料游丝已达到瑞士尖端技术水平。
“海鸥”在高端复杂机芯领域的成功研发,不仅令国产表振奋,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在2012巴塞尔国际钟表展上,有国际品牌参展商在我们展柜看了这款‘陀飞轮、万年历、三问’三合一功能腕表之后,向我们伸出了大拇指表示敬佩。”吕军说。也就是这款表,引发了“海鸥”在海外与瑞士著名制表公司的国际诉讼。最终,“海鸥”打赢了13年来中国钟表界在国际上的第一场官司。
品牌营销还需提升
创新使“海鸥”在中、高端钟表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份“市场蛋糕”。目前,代表“海鸥”最高技术水准、最贵的一款表定价已达168万元,更多高端复杂机芯表款价格在20万元至30万元左右,而如“双陀飞轮”高端复杂机芯腕表国际顶级品牌要在100万元至数百万元。“单陀飞轮”手表,国际品牌至少在40万元,一线品牌达到60万元至80万元,而海鸥价格在10万元左右。
具有相似的质量和较低价格的“海鸥”表,在市场越来越赢得消费者青睐和藏家的追捧。“海鸥”那款定价168万元的腕表问世不久,就有2块被藏家买走。
市场的追捧是最好的动力。据统计,在“海鸥”表天猫官方旗舰店,一款售价3200元的男士限量经典复古机械“海鸥”手表一个月内售出98只。2012年“双11”这天,“海鸥”手表完成了1187万元的销售额,而这一数据几乎是上年同期的10倍。
“支持国货,购买国产机械表”,这样的呼声给了“海鸥”等国产品牌制造商良好的发展契机。然而,在采访中也有专家表示,“海鸥”要想飞得更高更远,赶超瑞士顶尖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无论是从投入力度和规模,“海鸥”与瑞士高端品牌还有较大差距,而且企业品牌文化的建立,也还需要时间积累,品牌营销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提升。
“打造国际化的‘海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梦想。”吕军对此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