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味求快使不得
张 忱
薛红伟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判断经济增长是否健康,除了看GDP增长率,也要考察潜在增长率。增长速度只要不低于潜在增长率就没有大问题。

理论上讲,经济潜在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一般来说,经济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

自2010年开始,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已经绝对减少,劳动力供给出现负增长,这必然带来资本报酬递减。同时,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根据蔡昉的研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下降到7.2%,和“十一五”期间的10.5%相比,有一个“陡峭”的下降。

习惯了多年来10%以上的年均增速后,不少人觉得2012的7.8%似乎太低了。所以不少地方政府仍然抛出大规模投资计划,期望通过需求端的改变使经济增长快速回升。实际上,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减速已成为必然。同时,增速适度下降也并不可怕,2012年虽然增速降至8%以下,但失业率依然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老百姓收入增速依然可观。

如果为强行保持经济高增速而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些许刺激,但长期看会造成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老路行不通,但经济依然有潜力可挖。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前提下,中国经济能否保持较高的潜在增长水平,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速。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消除影响居民消费、产业层次提升的体制政策壁垒,建立起市场创新机制,也需要容忍短期的经济下行和“创造性破坏”。只要让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流入高效率部门,整个资源配置结构发生根本性调整,真正的内生性增长将指日可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