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题
本报记者 董碧娟

嘉 宾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李冬玉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长 包满达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 孙太利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委会主委 钱学明

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 王 晶

全国政协委员、星牌集团董事长 甘连舫

3月10日,6位代表委员做客中国经济网,共议热点话题新型城镇化。

记者:新型城镇化应该如何定义?

李冬玉:首先,要明确未来5年至10年城镇化的重点人群和重要区域。重点人群是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但家属、住房、社会保障等不在城市的人群;重点区域是城市或是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其次,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性障碍,比如土地、户籍、资金等问题。总之,城镇化一定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把对城镇化质量的重视放在对速度的重视之上。

包满达:新型城镇化要突出体现产业支撑,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把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要注重培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钱学明: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解决住房问题;二是破解整体拆迁难题;三是新农村建设问题。

孙太利:新型城镇化应是集约、节约、智能、低碳、绿色、生态的城镇化,应该把人的城镇化、物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甘连舫: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来做规划主导,有一整套产业规划以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保证人们的幸福指数。

王晶:一是要注重战略和规划;二是在盖房子时真正为农民的出路着想;三是要结合当地的农业、产业及文化特色发展县域经济;四是要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包括技能、文化等。

记者:该如何避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房地产化倾向?

李冬玉:应该严格限制征地范围,让土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去协调补偿问题,以减少政府的行政成本和行政风险。

包满达:应加强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实现城市化科学理性的发展,不宜过多地强调城市化率。

钱学明:要有产业基础,保障人们就业;要以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切入点,比如设立政策性的住房优惠贷款;在土地问题上,要做到争取少拆,甚至不拆;还要注重城市和农村的互动。

孙太利:一定要防止空心化,应重视城市建设的有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在住房问题上要有特色,打造出文化来,要让农民有幸福感。

甘连舫: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外资企业、非公经济等各种所有制经济体进入小城镇。

王晶:要合理化使用原来浪费的资源,以及还没有使用的资源。如果一些地方目前不够条件,或者还不需要盖房子,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电、网络、电视,甚至金融基础设施及商业网点。

记者: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如何确保公共服务资金的充足?

李冬玉:应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转让或是承租家庭的新型农场来获得进入城市的启动资金。

孙太利:通过政策拉动民间资本,降低相应的门槛。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避免通过高利贷融资进行城镇化。

钱学明:应该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经济杠杆来实现新型城镇化,这就要考虑到东西部城市之间的统筹发展,以及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甘连舫:各个省市应成立小城镇的发展基金,这种基金不是扶贫基金,而是扶持产业内有前景的企业。

王晶:企业及社会资金是很有意愿投资的,关键是地方能给这些投资带来何种机遇。因此,政府在进行城镇化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能够生成哪些机会,来跟社会资本方形成互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