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动首都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 王安顺

这些年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发展的过程,在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问题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完善政策,让首都科学发展的路走得更顺畅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统一。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离开了这一条,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是科技创新。要深化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成长快、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坚持“抓大放活”,统筹用好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文化创新。制定实施支持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完善财税、融资等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建设。三是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卫星应用等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巩固提升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养老、医疗、健康、培训等新兴服务业,推动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第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疏导并重、集约发展,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开发、高端发展,城市发展新区有序开发、加快发展,生态涵养发展区适度开发、绿色发展,构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在中心城区,要实行最严格的建设规模控制,着力推进功能疏解,抓好群众身边的绿化美化,推进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以业兴城、职住平衡,加快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建设,优先配置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水平,逐步发挥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的作用。加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集体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和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共享城市化收益。坚持以“六高四新”重点功能区为主体,完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体系和投入产出评价办法,建立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功能区特色发展、差异发展。

第三,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树立以社会建设统领城市建设的理念,深化系统研究,完善政策举措,积极探索创新,加快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治理交通拥堵,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成功经验,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加快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增强交通疏导能力,加强停车服务管理,改善城市慢行系统,做到年年有计划、年年有成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加大空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生活垃圾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北京环境更优美。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加强中心城防洪及雨洪调蓄,细化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老旧地下管网升级改造,加强薄弱地区环境整治,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推广与运用。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深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管理。城市服务管理的主责在政府、主体是市民,要切实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推动从重视“个人权利”向履行“个人责任”转变,发挥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加善于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用法律手段管理城市,建设法治北京。

第四,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区域是城市的腹地,区域协调发展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要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加快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入落实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以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利用为重点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索与周边地区共建产业基地的途径和模式,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镇、产业体系协调发展。

推动城市发展转型,最根本的举措,一言以概之,还是改革开放。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才能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首都科学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当前,非常重要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整合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打破制约民间资本进入的“弹簧门”、“玻璃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