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要为实体经济 “通和血脉”
吴佳佳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血脉、肌肉和骨骼的关系,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的有机构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两会期间表示,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关系,应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杨凯生委员的看法主要针对目前社会资本出现的“脱实向虚”现象。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部分社会资本存在投机倾向,民间融资在一些领域和地区容易产生风险。“血脉”不通,隐患甚大,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金融要为实体经济“通和血脉”,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应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加大创业板、中小板以及债券市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在清晰股权、优化法人治理、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加快推进适合中小微企业的私募债等新产品,加快新三板建设,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要推动金融创新。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创新产融合作机制和融资对接平台,支持财政资金发挥杠杆带动作用,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通过建立健全针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差异化政策,推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设立信贷专营机构,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稳步发展,持续提升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扶持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创新民营企业融资业务。

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快推动市政债的发行工作,在进一步扩大债务融资工具创新的同时,创新股权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