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步建小康 甘肃要提速
——访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本报记者 陈学慧 李琛奇

□ 超常规跨越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扶贫开发、深化改革开放上发力

□ 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 建文化大省,倾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 联村联户,造福人民群众、锻炼培养干部、转变机关作风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西部欠发达省份。要想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如何做得到?在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压力大 动力更大

后发赶超从四方面发力

记者:近年来,甘肃经济增长快速,城乡居民收入大增,民生改善力度大,后发赶超态势明显。同时我们也看到,东西部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不发达等问题依然突出。要想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的后发优势在哪里?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王三运:甘肃是一个发展中省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大。今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八个着力”的具体要求,对我们寄予了殷切期望,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使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们有后发赶超的基础和潜力,也有跨越崛起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资源禀赋独特,发掘潜力巨大。甘肃资源富集,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风能、太阳能资源是全国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且开发条件优越;文化深厚,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富,居全国第5;幅员辽阔,人均面积居全国第5位,土地与劳动力供应充裕,综合成本较低。二是政策机遇叠加,发展空间广阔。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十年扶贫攻坚,还有为甘肃量身定做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办29号文件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三是思富愿望强烈,发展动力强劲。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建设和发展,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省上下跨越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奋力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

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将突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发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倾力打造富民产业,努力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二是在构建平台抓手上发力。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打造以兰州新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河西新能源基地等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打造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打造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大力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三大基础建设,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四大产业方向,谋划和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重大项目。三是在推进扶贫开发上发力。以秦巴山、六盘山和藏区三大连片特困地区58个县为主战场,大力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产业扶贫的联动效应,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四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力。大力改善发展环境,深化企业、财税、投融资、行政审批和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着力营造良好的法制、政务和市场环境。

要脱贫

更要致富

联村联户共筑扶贫新格局

记者:我们注意到,甘肃省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新的一年在内容及形式上会有哪些不同?您对联系点的调研有什么感受?

王三运:我们从2012年2月开始在全省开展由省市县乡四级干部40万人结对帮扶58个贫困县的1.5万个贫困村和67万特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项行动是我省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具体抓手。通过开展这项行动,让群众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活、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好。

一年多来,“双联”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由58个贫困县延伸到全省86个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了城市贫困户,形成了大规模、全覆盖、综合性、常态化的工作局面。这项行动也推动了农民增收,去年我省5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是3747元,虽然绝对值比全省低759.7元,但增速达到17.7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今年的“双联”行动,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化拓展省内外对口扶贫,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的要求,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乡村、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从群众最急切的需求入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使这项行动发挥助推扶贫开发的更大效应,更好地服务民生、惠及民生。

在“双联”行动中,我联系了2个贫困县、2个贫困村、6个贫困户。一个是会宁县的钟岔村,一个是武山县的北顺村。我到这两个村去过多次,在那里搞调研、察民情、接地气。在与群众的接触过程中我了解到,目前农村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缺少起步资金,获得发展资金最根本的是缺乏信用担保,贷款的门槛高、手续繁。针对这个问题,省里专门进行了研究。省财政一次性拿出7.8亿元,在58个贫困县全部建立担保公司。同时,通过协调和牵线搭桥,我原来工作过的福建省南安市与我省天水市武山县缔结为友好交流合作市县,南安市蓉中村与武山县北顺村、会宁县钟岔村结对共建,这是一种“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模式,也是一个积极探索。结对共建效果明显,钟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280元提高到2012年的4568元,翻了一番多;北顺村从3260元提高到5450元,增长了67.2%。我相信,通过“双联”行动,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要小康

更要蓝天

可持续发展紧抓综合治理

记者:甘肃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工业基地,生态环保的任务重,经济发展的任务也重。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甘肃省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王三运:我省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构筑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既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大局。

我们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努力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活和生态科学布局、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着力加强重要生态区位环境治理。二是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三是着力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四是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重传承

更重创新

发挥优势紧抓文化惠民

记者:最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得了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省在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王三运: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些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正是我们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雄厚的基础和无可替代的优势。

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我省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将重点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一带”,就是东西横贯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三区”,就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包括文物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等13项具体工作。

政策机遇叠加

中央对甘肃的支持和关心力度越来越大,最突出的就是这些年围绕西部大开发这个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对甘肃采取了很多比较特殊的政策。如为甘肃量身定做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办29号文件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打造,必将为甘肃省转型跨越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富民产业多元

富民的产业一定要多元,就是什么产业能够富民,就搞什么产业,如工业项目、农业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再比如,家庭产业,劳务输出等,老百姓怎么样能够致富,就培育和发展什么产业,富民产业是多元的。

区域首位产业

区域首位产业是体现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率先突破的产业领域,是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提升未来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比如说有的搞农业,有的搞风电,有的搞太阳能,有的搞中药材。区域首位产业也可以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去培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