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目标——
收入倍增力促全面小康
本报记者 吕立勤 马志刚

更清晰·更自信·更贴心

收入倍增目标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成长轨迹,传递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顺应了广大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收入倍增目标生动地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成长轨迹。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些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6000美元,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使得我们比以往更有条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收入倍增目标,更加清晰地传递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3%;2012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仍然实现了7.8%的增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今后几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只要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仍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经济年均7%增速就不成问题。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测算表明,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双倍增”就可以实现。

收入倍增目标,更加贴心地顺应了广大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首次提出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双倍增”的目标,还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强调“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无论是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生活在西部地区,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都能获得质量相对高的公共服务,都能公平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让亿万中国人民倍感温暖、倍感贴心的奋斗目标,必将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考验——

关键期·转型期·深水区

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几年的时间。美好的愿景与现实从未这样接近,但前行之路也充满艰辛,需要各方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紧追世界发展步伐一路前行,创造了长达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与此同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难以为继,正在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差距较大、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拉动等诸多现实问题,逐渐削弱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严重的生态环境,不断蚕食我们发展的成果。实现收入倍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亟须尽快转变。国际经验表明,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都曾出现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在“中等收入陷阱”中难以自拔。从历史资料看,我国1979年至2011年年均经济增速与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之比大约是9.9∶7.4。我们如果不能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增长将出现停滞,收入倍增就成一句空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难以实现。

日益凸显的分配结构性矛盾亟待有效化解。前不久,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基尼系数显示,我国基尼系数从2008年最高的0.491逐步回落,2012年为0.474。根据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仍高达3倍,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之间仍有4倍以上的差距。目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相关意见已经制定,但真正细化落实下去,难度依然很大。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积极应对。目前,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大的调整变化。一些周边邻国蓄意挑起领土争端,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外部冲突陷阱”越来越成为我们实现收入倍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威胁。

方略——

促发展·共富裕·善分配

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实现收入倍增,继续做大我国经济总量这块“蛋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方式怎样才能转得对、转得好?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3条,站稳立足点,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握着力点,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搞活关键点,即“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互动”。这些要求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展开和深化,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必须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

在收入倍增基础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公平、公正地分好“蛋糕”也至关重要。分配问题是个全局性的大问题,不仅需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而且需要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初次分配差距过大,指望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困难相当大。因此,只有进一步深化初次分配领域改革,才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百姓在就业机会面前平等,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