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缓解就业离不开教育改革
牛 瑾

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深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提升人才供给结构和质量,使其真正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今年两会民建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切实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提案》,尝试为眼下愈演愈烈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开出一剂“药方”。

一边是农民工“用工荒”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有职业经验和技能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短缺,工人的劳动报酬“水涨船高”;另一边则是大学毕业生们陷入“就业难”困境。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预计有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也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就业形势预计将更加严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令无数家庭纠结、煎熬,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点话题。

提案指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深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提升人才供给结构和质量,使其真正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不可否认,就业形势与宏观经济总体走势息息相关。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的下行风险也不断加大,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传统就业岗位的流失,同时对高级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需求总量更大、素质要求更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德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比例为3:7,而我国恰恰相反,职业教育是明显的“短板”,能向社会输送的技能型人才总量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因此,更应该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相关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职业院校发展。当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教育观念转变,摒弃“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评价标准的新型人才观,为技能型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高等教育也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近些年大学扩招,增设的一些看上去很光鲜的专业,却脱离市场需求,造成很多企业急需用人而在高校又无人可招的怪现象。为此,高校应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支持鼓励高校实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的权利,尊重学生对学科专业设置和选择的意愿。

面对这样的形势,大学生们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尝试掌握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为就业增加自身筹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