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专家们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和路径进行深入研讨

郑新立——中国经济需要推进五方面改革

本报记者 欧阳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积累的矛盾较多,如何通过10年到20年的努力,使我国走出中等收入这个区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是我们的一个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围绕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进行五大方面的改革。

一是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来释放消费需求的潜力,从而使经济增长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能够增强活力。

二是通过税制改革释放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只有3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我们加快“营改增”税制改革,用5年到10年的时间,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全世界50%左右的平均水平,就可以新增一亿以上个就业岗位。

三是通过科教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潜力。现在有两个领域创新潜力很大,一个是国有企业,一个是大学,有待于我们通过改革来释放其中的创新潜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比如,现在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我们可以把治理雾霾、降低PM2.5作为一个撬杆来撬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因为现在PM2.5来源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如果我们推动煤炭清洁燃烧技术、推动油的品质改善,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也可以创造GDP、创造利润、增加就业。

四是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的改革来带动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是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目前,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其他各项改革,如果金融体制改革能够加快进行的话,资源配置效率就能明显提高。

郑新立强调,这五大改革要同步推进,不能把改革放在各个部门,让各个部门制订改革方案,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综合研究、统筹协调一个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

王一鸣——改革的出发点是为百姓谋福利

本报记者 裴珍珍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对于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应该说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改革的重点任务和路径选择,依然存有分歧。厘清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路径,无疑就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

他认为,当前,改革的出发点应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老百姓谋福利。首先要按照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路径,从制约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领域改起。随着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要素市场化滞后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统一;加快利率市场化,提高资金市场效率;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以更好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污染代价和生产安全成本。

其次,要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受到广泛关注,但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背后的社会公平问题。老百姓对通过知识技能和个人勤奋努力带来的高收入是接受的,主要是对通过各种非正当手段获取的高收入的不满。改革的重点应是创造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让每个人可以通过个人勤奋努力获得发展空间。

最后,政府应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带头从自身改起。如果说,以往在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比较明确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组织资源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话,那么,随着发展重点转向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的新兴产业领域,政府再像以往那样依靠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就可能带来资源浪费,而必须更多地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让企业在不断“试错”中寻求商机。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政府要转向为市场主体服务,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