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回蓝天犹未晚 绿色发展正当时
□ 本报记者 鲍晓倩

就在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即将到京之际,2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再度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严重污染。雾霾尚未散尽,大风又携带着黄色的沙尘来侵。从1月到2月,多次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让人们措手不及,波及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影响人口达6亿。

在2月的微博上,一些网友发起了“拍摄排污口”公益活动,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响应。一个名叫张祥的老人,多年如一日,自发守护北京清河的美丽,坚持巡查沿河的排污口,感动了许多微博网友。

事实上,我国改善环境的努力一直未变。“十一五”时期,我国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并顺利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再次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并将减排指标由2项扩大到4项,彰显出我国政府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2012年,经过初步核算,我国节能减排的年度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认为,无论是以PM2.5为祸首的雾霾天空气污染,还是肆虐各地的各种水污染,以及看不见的土壤污染,这些影响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背后,正是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环境欠账。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论述的,30多年来,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却也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改善环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柴发合说,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英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30、40年代也曾经被环境问题所困扰,都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才“找回蓝天白云”。

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困扰着近现代人类文明。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曾经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自然环境代价。在我国,人们对于发展与保护关系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虽然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中国要发展,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民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发育、成长中的环保意识常常受制于加快发展的强烈冲动,最终为此付出了一定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提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门论述生态文明,并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也意味着我国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再到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的体现,也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必然选择。

落实保护优先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清“环境欠账”,需要从点滴做起,持续不断地努力。近5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不断制定阶段性目标,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PM2.5、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等监测指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浓度下降5%的目标;发布《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全面启动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饮用水安全保障进一步强化,发布《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提出将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印发《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湖泊保护推行“一湖一策”;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得到全面强化,农村“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得以深化。

落实保护优先的方针,必须彻底转变“GDP至上”的发展理念,把环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认为,环境保护可以也应当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起到优化作用,强调保护优先,从长远来看,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8%,近年来首次低于8%,发展速度“慢”下来,有多重原因,其中就有对资源环境制约的考量。让发展速度适当“慢”下来,也是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的主动选择。

这个春天里,环境正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话题。2013年,我们能为改善环境做点什么?未来5年,中国又该如何美丽起来?人们期待从今年两会上听到更多的利好消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