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德之道
图 刘成德向机关党员干部讲述和雷锋在一起的日子。
图 每当刘成德与家人合影时,都要有雷锋。
图 刘成德为了保证孩子们上学安全,在村子的十字路口,当起了“义务交警”。 本版图片均为常德宝摄

(三)这些年 这个人

刘成德放得下,

放得下美味佳肴,

放得下华装丽服,

放得下追名逐利。

却放不下雷锋!

这些年,这个人

不离这个!

2013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三。头天夜里下了大雪,刘成德一大早就起来,到村里的广场扫雪。

雪可以扫完,雪可以扫清。而刘成德感人的事迹,多得他记不清,多得他讲不完。

一个人,心中装什么很重要。心中装圣贤,则神圣;心中装鲜花,则芬芳;心中装蒺藜,则扎刺;心中装乱麻,则烦乱;心中装党、国家、民族,心就博大了,就不会为小事烦恼。刘成德是幸运的,雷锋在他心中。刘成德几十年,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做好事。雷锋精神影响他一生,他的灵魂深处跳动着一个强音——“为人民服务”。

记者在采访刘成德的工友张仇花时,她讲了一次惊险——

“奋不顾身,上学时学这个词,光是知道意思,没有体验。”张仇花说,“刘成德救了我一命,使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奋不顾身。”

有一天,生产队送来一个装汽油的大桶,让焊接车间修理。那时,张仇花年轻,缺乏经验,她在大油桶上直接用焊条焊接缺口,干得满腔热情。

不料,随着温度升高,汽油被点燃。刘成德知道爆炸就要发生,他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一个箭步跨过去,猛力推开张仇花。紧随着就是一声巨响,汽油桶爆炸了。

张仇花化险为夷,脸都吓得煞白。大家也吓坏了。“太危险了,成德差点丧命啊!”

腿部受伤的刘成德,拍拍身上的土,淡淡地笑着说,“我没事,不推她一把,仇花就麻烦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当时那汽油桶的爆炸惊天动地,”张仇花一再感慨,至今回忆起来,脸上还露惊悸之色,“想来,真是后怕。”

惊天动地中救工友,惊涛骇浪中救儿童,惊心动魄中救战友。刘成德这一辈子,不仅有多次舍身救人的壮举,更是用50年的平凡小事铸成感天动地的非凡之举。

雷锋在1960年10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刘成德50年如一日地“学习雷锋好榜样”,而且风雨无阻、乐此不疲——

参军入伍:1960年,沈阳军区政治部记三等功一次;1960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1年,沈阳军区政治部记二等功一次。

转业进企:1964年,被评为辽宁锦州国营754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5年,被评为国营754矿“五好职工”。

调回家乡:在济南市长清县农机修造厂工作。1973年、197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获得该厂“先进工作者”称号。

退休回村:1994年、1997年获得薛庄村“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连续两届荣获长清区“道德模范”称号;2011年被济南市评为第三届全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他在部队时,海中救人落下了腰痛病,随着年龄增加,病痛越来越严重。1968年,组织上为了照顾刘成德,将他从锦州调回家乡工作。1985年,又被特准提前退休回村。

刘成德如金子,在哪里都闪光;如常青树,在哪里都茂盛!

刘成德属牛,他像牛一样耕耘一辈子,不论在哪里,干起活来总是使“牛劲”。

这一年,厂里来了拖拉机,但车斗子坏了,急等着送粮食的人干着急。刘成德接了这活,敲敲破旧的铁皮,剔剔腐烂的板块,新板材弄好,焊条算好,就认真地干起来。焊光亮时,承前启后;焊花闪处,破旧立新。他干的活,焊接质量好,焊得平平整整,光光滑滑,从来不马虎。

焊接,其实是刘成德一辈子都在做的事。他那无数的善举,焊补了多少道德的缺失!

村里修水泥路,刚修好,刘成德看到铺路的湿草苫子很快就干了,路还没完全结实,好不容易修条路,裂了就不好了。他挑起水桶,去洒水。老伴王玉芹跟了来,他一担又一担地挑;她一桶又一桶地洒。

也有人在远处说刘成德,“干傻事,傻子!”

他听了不生气,不分辩,仿佛没有听见。他记得雷锋当年也曾被说过“傻”。雷锋在日记中写过:“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薛庄村的孟庆泉,妻子患有痴呆症;13岁的傻女儿瘸着腿,也是残疾人;加上80多岁的老母,这一家4口,靠他一人支撑。2008年春上,那天他骑车外出干活,速度很快,“咚”的一声巨响,车子撞在桥栏杆上。孟庆泉拣了条命,却瘫痪了,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

刘成德走进孟家,送来1000元。“您日子也不宽裕,这叫您……”孟庆泉流着泪感叹。

刘成德安慰道,“谁没个难?过去就好了。有俺家吃的,就有您家过的。您别愁,人,活得个心劲!”

那时他每月退休金也就六七百元,日子是紧吧的。可自从孟庆泉瘫了后,他就时常送点钱来,有时候100元,有时候200元,尽力而为。

平时,豆腐啦、鸡蛋啦、粉皮啦,油、面什么的,他常买了送去。

“二月二,龙抬头”,家乡有吃炒豆子的风俗。那天,刘成德送去了炒豆子,帮着孟庆泉洗了脸,梳了头,一边把他的头扶起来,一边说“咱也得龙抬头”。孟庆泉笑了,笑得很开心。

他拉着刘成德的手说,“俺要好了,也像您样学雷锋……”

孟庆泉的老母亲今年85岁了,老泪纵横地要给刘成德磕头,“这个家,多亏了像您这样的好人……”

刘成德给很多人送去温暖,但他对有的人却很强硬——

那年,晚上加班往长清粮库送公粮,村里找他帮忙押车。

一麻袋,一麻袋的,盛满了小麦,装了一拖拉机。跑到一个苹果园附近,车停了下来,司机说方便一下。

刘成德上了车,发现少了两麻袋小麦,立即查问。

“走吧,走吧,您那么多事!”另一个押车人催着开车。

刘成德板起了面孔,“车不能开!这小麦是老百姓的血汗,是给国家的公粮,不能少!”

“咱是一个村的,这么认真干么?这两麻袋麦子,咱回来平分,悄悄给您送家去,谁也不知道。”

“怎么不知道?天知道,地知道,咱不能干这缺德事!”刘成德坚决不让步,“你们要是真需要小麦,上我家里拿去。”

他们没办法,只好从旁边的小屋后墙扛回来两麻袋小麦。

在薛庄村,刘成德的院落是很普通的,一个大约占3分地的小院,有5间堂屋。

记者第一次到刘成德家的时候,天气还比较冷,大概为了省钱,取暖的煤炉子没舍得生。乍一进屋,还真感觉有点冻人。堂屋靠东墙摆着张床,床上的被子、床单都挺旧的。要不是家中摆的电话、电视,还以为时光倒流,走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庭了呢。

当时刘成德穿着棉裤、棉袄,套着深褐色的褂子、裤子,这全身加起来60多元钱的衣服,已经穿了四五年了。

勤俭节约,早已成为刘成德的习惯。在长清农机修造厂上班的时候,他常到仓库的废料堆里,把别人用剩下的焊条分类挑出来,进行再利用。其中一些机身,因为有了沙孔大都被当成废品,弃置一旁,刘成德利用休息时间,把这些“废品”又修成合格品。这样,每个月能修补200多个,为工厂节约材料,增加产值达1万余元。

工作时如此,退休在家时也没闲着。刘成德常教育孩子勤俭持家。他生活简单,常常洗点素净菜,浇点香醋,拌个清凉小菜,就是一顿。有颗米粒掉到地上,他用手捏着拾起来,吹一吹,吃了。

刘成德总是不响不声做好事,无论在工厂,还是回农村,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雷锋的战友。雷锋给他赠言的事已埋藏在他心中44年,从来没有告诉过外人。

发现刘成德的秘密,还得归功于长清电力。

2006年春,刘成德的小儿子刘安给济南市长清区供电公司装修会议室。安装镶有毛主席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印刷品的镜框时,顺口说了句:“雷锋说俺爹是他‘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长清电力的程玲不信,“雷锋怎能向你爹学习?吹吧!”

这话刺激了刘安,“怎么吹呢?雷锋亲笔题写的,明天拿来您看看。”

第二天,刘安拿来了父亲的纪念本。这下,程玲看到了雷锋的笔迹,眼里闪光了,“雷锋的字!了不得了,我们长清还有雷锋‘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消息一传开,新闻一宣传,刘成德一下子名声在外。

2006年,刘家开了个重要的家庭会,孩子们都到齐了。

刘成德说,“我本来是想着默默地过完这一辈子,可从报纸登出我与雷锋是战友后,我就在想,既然大家都知道了,我就得发挥我的作用。我都是70岁的人了,我要抓紧宣传雷锋,好好弘扬雷锋精神”。

全家都赞成这个想法,就一致通过了。

2011年11月,刘成德由大儿子刘才陪着去抚顺给雷锋扫墓。雷锋墓前,刘成德献上鲜花,深深地三鞠躬。

——雷锋战友,我来看您,看您了!我想您,都梦到您好多次了。我想您想得都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我来跟您说说话了!

——这一辈子,您对俺帮助忒大了!您给我题写的赠言,我都记住了。我照着您题的“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做了,一辈子照着这两条做了。

——雷锋战友啊,我以后继续按您赠我的两句话做,活一天,做一天……

刘成德学雷锋重在“行”。他长期为学生当“交警”,感动、影响了很多人!

2006年6月中旬,一个小学生放学后骑着自行车回家,在薛庄村村中心街十字路口,被一辆摩托车撞伤。刘成德听说后,去看现场、找原因:一栋新起的房屋挡住十字街口过往人车的视线,车辆来了躲闪不及,很容易碰撞。周围几个村的学生,都经过这里,叫人很不放心。于是,刘成德干脆当起了村里的“义务交警”。每天小学生中午、下午放学时,他都站在十字路口,指挥过往车辆,引导小学生过街口。

6年多来,刘成德风雨无阻在这指挥交通,这路口再也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2012年3月1日,记者陪着刘成德为学生“执勤”。11点40分,孩子们纷纷从路口通过,有坐在家长蹬的三轮车上的,有自己骑着自行车的,不论大点的还是小点的,不论男孩还是女孩,无不打个招呼,“爷爷!”、“爷爷好!”的充满童稚气的甜美声音,此起彼伏。一辆校车过来了,孩子们推开玻璃窗喊,“爷爷好!”

记者曾经问过刘成德,“您对孩子这样好,学生来送过花吧?”

老人笑了,笑得那么甜美、那么天真,“还送什么花,学生不都是花!”

刘成德那双手,给多少人送去过温暖和力量!他自己却说,“我是‘二传手’。我得过雷锋真传,我自己践行了,我还要传下去……”

有了这“二传手”,就不缺“三传手”、“四传手”、“五传手”……“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有传承,才有永续,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不正是传真接善、承前启后吗!

刘成德在厂里是高级焊工,上世纪80年代,有人对他说,“您退休了,别在家净干那些傻事了。凭您这技术,跟我出去挣钱去!”刘成德回答得幽默,“俺这根老焊条,不出去焊钱了,就在村里焊德!”

有的说,“商品大潮波涛汹涌,雷锋精神早已过时!”

刘成德不信邪!他不保守,读书看报,常汲取新的营养。他学上世纪80年代“新雷锋”朱伯儒,他学上世纪90年代“新时代雷锋”徐虎,他学“当代雷锋”郭明义……他在与时俱进。

雷锋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雷锋精神是雷锋们的共同精神谱系;

雷锋精神是雷锋们集体创作的永续的精神画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