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金融服务送到偏远乡村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情系民生、服务三农”侧记
本报记者 吴陆牧 冉瑞成
重庆农商行信贷支持潼南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重庆农商行在全国率先推出首款针对农民工的银行卡——江渝乡情卡,并出资1000万元成立“乡情慈善基金”,专项用于补贴农民工的异地汇款手续费。
重庆农商行支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图为信贷员到食用菌养殖基地调查。
2012年,重庆农商行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达1万多场。图为工作人员现场为客户办理银行业务。

“多亏了重庆农商行的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贷款,让我的肉兔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顺着重庆石柱县三河镇农民黄华艮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个现代化的肉兔养殖场矗立在山头。

黄华艮2009年投资20多万元开始从事肉兔养殖。他告诉记者,由于规模较小,养殖效益不高,想扩大规模,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幸运的是,他成为了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贷款的受益者。重庆农商行石柱支行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进行调查,并在综合评估后向黄华艮发放了农房抵押贷款20万元。“这20万元贷款对我来说就是‘及时雨’,我现在规模扩大一倍,每年可出售肉兔2万余只,还不断增加招收附近农民进入养殖场做工。”黄华艮信心满满。

这只是重庆农商行改革创新,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商行近年来坚持“改革”和“创新”两条腿走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服务“三农”之路。

“加快自身的改革创新,不仅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重庆农商行负责人表示,无论怎样改革创新,该行始终倾力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助推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创新涉农产品 破解融资瓶颈

“要不是农商行的大力支持,我可能还在做着辣椒零售的小本生意,哪能想到现在还可以和秦妈火锅等知名品牌合作,还增加了味精等品种,在全国各大农产品市场进行销售哦。”盘溪市场辣椒经营户杨胜莲告诉记者。

原来,2007年2月,由于一笔应收账款迟迟未到,杨胜莲的流动资金出现了较大缺口,然而在各大银行咨询后了解到,由于缺乏抵押物,在银行贷不到款。正在此时,她从朋友那里听说,农商行推出的联保贷款不需要抵押物,只需组成联保小组,成员互相担保就可以贷款。她立即与盘溪农贸市场另外3位个体经营户联系,组成联保小组,前往重庆农商行江北支行办理专业市场联保贷款。江北支行在对他们的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后,为每个成员平均授信40万元,短短7天后,就将贷款发放到了客户的手中。拿到贷款,杨胜莲竖起了大拇指,乐开了怀。

记者了解到,针对农民、小微企业普遍缺乏足值抵押物这一融资“瓶颈”,重庆农商行创新推出了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市场经营户联保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多款贷款产品,在打通融资“绿色通道”的同时,也较好地规避了风险,实现了支持民生经济与自身发展的双赢。

“丰都肉牛养殖贷款”是重庆农商行针对区域特色产业推出的一个创新产品。据了解,2009年,该行与丰都县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促进丰都县肉牛产业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授信5亿多元支持丰都肉牛产业,其中龙头企业2.9亿元,农户2.1亿元。目前已支持全县肉牛养殖加工企业4家,帮助建立起肉牛规模养殖场12个、肉牛加工基地3个,直接支持养殖农户近3000户,间接促进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户8000余户。

此外,重庆农商行针对返乡农民工,推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出国务工贷款;针对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出了农村专业大户、农村青年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复垦贷款;针对普通农户,推出巴渝新居、家电下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贷款。针对农贷担保难问题,还创新推出了林权抵押、农房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三权”贷款以及苗木抵押、农用机械按揭贷款等,有效破解了涉农贷款“抵押难”瓶颈。目前,重庆农商行发放“三权”抵押贷款已突破100亿元,支持了近10万农户和涉农企业发展生产。

把金融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农村跟城市比,金融服务最大的“短板”是网点覆盖率偏低。如何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延伸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发放、日常小额取现等金融需求,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是重庆农商行着力破解的问题。

重庆农商行于2011年启动了“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建设,在万州、綦江、涪陵等26个区县先后建成210个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各类支农惠农补贴支取、小额现金调剂、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存折补登、代收电话费和电费等基础金融业务。

“这个‘网点’设得好,让我们少跑好多路哟,现在在村里就能取钱,那硬是方便!”石柱县沿溪镇坡口村便民金融服务点门口,老乡们热情地向记者说道着。同样,在酉阳县浪平乡浪水坝村,这里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已经成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再也不用往返几个小时走路到庙溪去领种粮直补和养老金了!”72岁的村民谢老汉现在可以随时从便民金融服务点支取到养老金,日子过得很踏实。

据了解,目前,重庆农商行已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超过610个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为当地农户带去了便捷、周到的现代金融服务。

此外,对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不具备设立固定网点条件的乡镇,重庆农商行采取“定时定点服务”——每逢赶场天,支行把“银行办公设备、办公人员”等运至固定的场镇、村坝,现场办理金融业务。目前,已设立25个“定时定点服务点”,主要分布在秀山、城口、彭水等比较偏远的场镇、院坝。同时,该行也加大了ATM等自助终端布设力度,促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居民随时随地进行账户查询、汇款转账、账单管理、理财服务等,2011年,重庆农商行先后推出手机银行和江渝手机金融服务,弥补了农村金融网点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城乡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到目前,重庆农商行手机银行客户超过72万户,累计财务交易笔数近1500万笔,交易金额超过1700亿元,其中区县地区有效开户数和交易金额占全行的85%以上。

坚持服务城乡“两条腿走路”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重庆如同一只凤凰——主城及“一圈”是“凤头”,渝东北和渝东南是“两翼”,其中,以三峡库区、民族山区为主的“两翼”地区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

在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的时代命题之下,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的难题亟待破解。

“以城哺农”——重庆农商行先行先试,开始破题。坚持“两条腿”走路,靠做优城市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挣钱,反哺支持农村业务加快发展。

当前,重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重庆农商行抓住重庆大发展的机遇,紧盯重庆“6+1”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传统工业“三大万亿板块”,支持了一大批新型能源、生物科技成长型企业,并与不少来渝投资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同时,随着普通市民、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金融需求日益旺盛和多元,拓展零售业务更加大有可为。这些批发和零售客户,为重庆农商行坚持“两条腿”走路注入了“制胜底气”。

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重庆农商行在激发支农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上也动了相当大的脑筋。

首先是将主城区以外的31家支行划分为三农业务支行,主要从事“三农”和县域业务,并在考核上加大倾斜力度,将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的20%直接调增支行考核利润,对信贷人员实施奖惩挂钩。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这些措施的激励效果:近3年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而涉农贷款不良率从16%以上降至2%以内。

其次是优先确保涉农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以此为新的突破口,帮助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初,重庆农商行推出“3221”金融服务计划——即用3年时间,累计投放200亿元信贷资金,满足各类市场主体有效贷款需求,支持和带动“两翼”地区200万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支农效果是明显的。截至2012年末,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73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0%以上,是成立时的2.5倍。

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探索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重庆农商行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上推陈出新,为重庆市“富民兴渝,科学发展”源源不断地“输血”、“造血”,促进了农村、县域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开辟了助农惠农的新天地。

从重庆农商行的改革发展实践来看,有几点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服务“三农”的内生动力。实行“三农”业务专业化管理,成立三农事业部,下设农户金融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中心、三农业务管理中心,专司“三农”业务指导、条线管理、营销服务、激励考核等职责。

同时,紧密结合重庆经济发展和自身特点,将全行业务划分为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两大板块,将主城区以外的30多家支行定位为三农业务支行,分别设立农户贷款中心,直接营销农户贷款,并开辟涉农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推行网上在线审批,提高涉农贷款审批效率,优先保证涉农贷款投放,有力地提升了“三农”服务能力。

其次,坚持涉农产品创新,破解融资“瓶颈”。改制后的重庆农商行,通过不断创新,已先后推出了超过40种涉农信贷产品,基本形成了从传统农户到农村各类市场主体、从3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到30万元农村专业大户信用贷款、从5万元农户联保贷款到50万元农村专业大户联保贷款,覆盖信用、保证以及各类抵质押担保方式的比较完整的产品链,基本上能够较好地满足市内“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坚持服务创新,竭力满足农户的基础金融需求。重庆农商行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为着力点,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如该行在西部地区首创推出“农村金融便民自助服务终端”,该项服务模式通过与镇乡居委会(村委会)合作共同搭建的农村现代金融服务平台,为农民办理支农惠农补贴支取、小额现金调剂、用户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存折补登等金融业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度。

助力重庆科业动力公司走向世界

重庆科业动力机械制造公司成立后,面对原材料购买、设备升级、扩大生产规模等经营难题,流动资金缺口不断出现,企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发展处境之中。“成功融资”成为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

重庆农商行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为企业“把脉”。在详细的现场调查并核实其上下游交易、现金流及经营状况后,重庆农商行判断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企业收益有保障,可以贷款,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200万元的贷款资金打到企业账上,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此后,随着企业产品结构变化和自身的不断发展,重庆农商行有针对性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并在信贷利率、贷款额度上加以倾斜,为科业动力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多层次服务,让企业一步步走向壮大。

目前,科业动力已发展成为一家占地面积3.5万余平方米、年生产机械设备60万台,集研发、制造、销售以及进出口通用机械动力及其相关终端产品于一体的民营大型科技企业,全国各地经销商、分销商达1200余家,覆盖了全国30余个省区市,并实现了对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销售。

“多年来,在科业动力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重庆农商行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帮助和支持。企业的发展,与农商行的支持和贴心服务密不可分。在我心里,科业动力和农商行不只是项目上的合作,更有一种情感上的相伴和依托。”谈到与重庆农商行的合作,科业动力的总经理文勇动情地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力争把科业动力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动力机械制造的知名品牌!”

鼎新革故 加快发展

重庆农村信用社这家成立于1951年的农村金融机构,60多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体制不顺、产权不清、包袱沉重等因素,各类问题逐渐累积和凸显,发展后劲已明显不足。2002年时,重庆农信社有乡镇、区县和市联社三级法人700多个,且各自为政,管理混乱。总资本金加起来仅2亿多元,资不抵债额高达47.7亿元,资本充足率为-7.09%,不良贷款率达60%。

2003年,重庆农村信用社抓住机遇,“挤”上了全国农信社改革试点的头班车,并按照“三管齐下”的改革战略,开始了统一法人和产权制度改革。一是转变法人治理。首先统一县级法人,在此基础上筹建全市统一法人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逐步打造“形神兼备”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扩充资本金。几年之内,资本金从2亿元到18亿元,再从18亿元扩至60亿元。三是消化不良资产。在自身努力清收化解的基础上,依靠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扶持和市场化手段,妥善消化解决历史包袱。

2008年6月,在重庆市农村信用社和39个区县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基础上,重庆组建了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家、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重庆农商行成立伊始,就树立了打造“百年老店”的远大目标。决策者们深知,百年银行的打造,不仅需要业务大发展,更需要建设自己的文化,凝聚全行员工的精气神,通过文化来推动战略实现。为了真正实现“脱胎换骨”,重庆农商行从一开始就把文化作为‘血脉工程’来抓,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全行管理精细化、经营特色化和培育良好企业文化的“三化”战略中,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培育和打造。

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重庆农商行驶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10年12月,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上市农商行、首家境外上市地方银行和西部首家上市银行。同年,在江苏张家港、四川大竹、云南大理发起设立3家村镇银行。

2012年12月,曲靖分行开业。同时,赴云南、广西、福建批量设立村镇银行工作稳步推进,4家实现营业,还有3家开业在即。

资产规模从2002年末的640亿元增至2012年3季度末的近4000亿元,增长近3400亿元,增幅520%,成为重庆市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

存款余额从不到400亿元增至2800亿元,增长2400多亿元,增长了6倍,成为重庆市最大的存款银行。

贷款余额从不到300亿元增至近1700亿元,增长1400亿元,翻了两番,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涉农贷款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个人信贷银行。

不良贷款率从60%下降至1.2%以内,净降5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主要指标在全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处于领先,核心资本充足率等三项指标在17家中资上市银行中居前列,获得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同。

不到10年时间,重庆农村信用社迅速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发展成为了一家优质的农村商业银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