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减” 切实“增”
“营改增”试点一年调研行

编者按 2012年1月1日,上海市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始试点“营改增”,拉开了全国“营改增”改革的序幕。随后,试点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8个省(市)及宁波、厦门、深圳3个计划单列市。在试点已满一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天津,走访了多家试点企业,以生动、详实的素材反映了“营改增”在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就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上海 启动时间: 2012年1月1日

一位物流业财务人员的感受

本报记者 孙 勇 钱箐旎

“‘营改增’试点一年来,我们税负下降1.9%左右,感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利好。”2月21日,记者在采访上汽集团旗下一家从事仓储物流的企业时,其财务负责人说,“营改增”不仅消除了重复征税问题,还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强了企业发展动力。

“但在试点之初,我们对2012年度税负的变化情况,心里没有一点底。”该负责人说,按试点行业营业税税负测算,运输业营业税率为3%,新税制后则为运输业增值税率11%。新税制对增值税业务各项采购可进项抵扣,因此对原来没有进入营业税差额征收的物流业试点企业来说,税负有所降低,但对于运输收入占比大的企业来说,税负反而会有所增高。

“为保证平稳过渡,弄清新税制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政策出台后,集团公司就邀请专业咨询机构,对集团所辖范围各项业务进行税负测算,对新税制进行培训。”这位负责人说。在“营改增”相关操作细则下发后,税务部门组织各试点企业进行新税制培训,该公司也随即组织相关人员,研习了新税制各项内容。

“再就是2011年12月,根据新税制操作细则,结合我们公司实际情况,编写了一份培训教案,包括增值税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抵扣、什么不能抵扣、对供应商的新要求、各项服务价格及采购合同签订等内容,及时对公司相关部门进行了培训。”该负责人说。

“除了财务部门,还有别的部门需要培训吗?”

“有啊,比如采购部门,这在进行合同谈判的时候非常重要。”该负责人回答说。

该负责人讲了一个生动事例:在该公司纳入试点后不久,一些供应商就开始提出,以前该公司购买他们原材料不能抵扣,现在可以抵扣了,因此采购价格也必须要提高。此时,采购人员就拿出培训资料正面回应说,“以前你们就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发票我们不能抵扣进项,今年我们能抵扣了,但对你们公司来说,税负是没有任何增加的。”

如何将“营改增”政策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她认为,要“吃透政策、修炼内功”。

所谓“吃透政策”,就是对政策“活学活用”。据她介绍,公司在2012年加大了固定资产投入,购进了15台设备,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大幅降低了购买成本。设备采购回来后,公司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特别是在降低人力成本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尝到了甜头后,该公司还将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新技术产品和新设备购置的投入力度。

借助“营改增”契机,公司也开始“修炼内功”,加强各项内控制度实施。从购买发票,到发票的开具、传递、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加强了财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联系与沟通,财务内控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公司按照新税制,及时调整了生产规划布局,将部分非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一方面提高了公司的单人产出;另一方面也优化了物流服务、流程规划等的技术水平,满足客户预期需求。

谈及未来,该负责人坦陈,希望运输业的税率能有所下降。“当然,试点的第一年都在摸索,‘营改增’政策也将会逐步完善。”

主动适应税制变化

本报记者 钱箐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企业而言,做好“营改增”的准备工作很关键。作为第一个试点的上海市,一年来试点成效显著,大部分企业税负明显减轻。但在试点前几个月,交通运输业中出现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随着试点逐步推进,税负又开始下降。

究其原因,就在于试点初期,部分企业没有主动去适应“营改增”,没有及时对政策加以研究,使得有些企业错过进项税抵扣,导致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税负有所上升。随着对政策的熟悉和了解,企业开始调整自身经营结构和项目,优化业务分工,税负压力又开始逐步减轻。

由于试点仅在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中进行,加之试点企业内部改革和管理还没有跟上改革步伐的要求,个别企业进项税抵扣不足导致税负有所增加。随着“营改增”的推广、覆盖面的逐步拓展,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对企业来说,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需要有一个吸收消化、政策利用、内部调整的过程。如何抢抓先机,尽快“吃透、用好”政策,既是对企业能力的检验,也是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京 启动时间: 2012年9月1日

一个创意的“增值”路径

本报记者 齐 平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徐徐展开的山水卷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缓缓流动的清明上河图、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点亮全场的希望之火……为人们编织出这些奇妙视觉的,是一块小小的“水晶石”。

在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处创意激荡的氛围形成对比,20多人的财务会计部是个安静而平稳运转的内核。

这个地方的安静被打破了。负责财务事项咨询的王颖桌上那部电话的铃声不时急促地响起。“问得最多的是税制转换中的问题,还要向急等回款的客户解释为什么一时开不出增值税发票。”王颖说。

2012年9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营改增”试点改革,水晶石作为一般纳税人进入名单;如今几个月过去,北京试点纳税企业也从10.3万户增加到20.5万户,近乎增倍。

人们最关心的、也是体现“营改增”效果最直观的一个问题是,税负降了吗?降多少?在水晶石公司财务总监曲啸国看来,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公司涉及“营改增”的业务主要是数字影像服务。“在试点前,销项方面,除了硬件和标准化软件产品的销售,公司80%至90%的收入都适用营业税。”他们用2011年度的财务指标做模拟计算,“营改增”之后税负约为4.6%,比执行5%营业税降低0.4个百分点。

在记者采访的北京试点企业中,由于各企业情况有别,企业税负减轻程度不一。总体而言,抵扣链条打通带来的减税效果逐步显现。截至1月底,北京地区增值税纳税人试点改革总减税66.9亿元(不含免、退税),其中试点纳税人减税42.4亿元,原增值税行业因抵扣增加减税24.5亿元。

与北京的产业结构相对应,在“1+6”的试点行业框架里,文化创意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3个行业的户数合计占比近8成。根据北京财政局的统计,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般纳税人税负下降33%,占比最高的这3个行业减税额最高。

“税负不等于成本。不排除这种情况:有的企业税收降下来了,但因为管理没跟上,成本反而上升。”曲啸国说,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控制成本。

“营改增”的意义,更在于促进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了确保最大程度地从试点中受益,水晶石在财务核算、票据管理、采购工作、业务支撑系统等方面随之进行一系列整合。

产销两端紧密地对接起来。

“好比卖电脑的,没必要知道里面的每个零部件多少钱吧?”在数字图像制作项目中也经常是类似情况:项目采购中的图像制作外包,交易频率高,而单笔交易额低,最小的合同额甚至只有几百元钱,要一一确定产销关系很难。

现在,为了满足增值税抵扣进项和销项对应的规定,水晶石要求几乎所有大型项目运作,在签订销售合同的同时,都要提交预算和采购方案。

“这不仅是合理合法纳税的要求,也有利于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的安排,能及时反映盈利水平,有效控制成本。”曲啸国说。

“我们拿到的每一张增值税发票,都是企业的钱!”水晶石公司总部财务会计部经理董鑫经常这么说。她拿出一支笔,在纸上熟练地列出算式,“你看,如果进项税不能抵扣,而销项税按6%征收,实际的税率就要达到5.67%。”

“最忙乱的那段时期已经过去,现在基本进入常态运行。”财务部门开始全面介入到从采购端到销售端的全流程管理。

在采购端,财务部门根据供货商的相关资质和历史信息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董鑫坦承,能否取得增值税发票作为进项票,或者增值税可抵扣税率的高低,都成为对供货商进行梳理的依据。个别供货商几次在结算时无法开具合同承诺的增值税发票,不仅要重新核算结算金额,还因此进入“黑名单”;在销售端,财务部门则通过销售合同和采购方案的比对,计算其中各环节纳税成本,据此推导出项目的毛利空间,并对销售部门的报价区间提出建议。

“总之,现在财务管理的‘触点’增多了。”董鑫说。

和水晶石一样,在北京财政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多数试点企业表示,试点促进了试点企业成长和相关行业发展,企业运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提升。

做减法更要做加法

本报记者 齐 平

“营改增”试点以来,除总体税负下降的“减法”有目共睹,还有诸多溢出效应。以北京为例,若干试点企业实例表明,“营改增”对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内部分工细化、试点企业管理和内控升级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助推或倒逼作用。

而“营改增”更大的意义在于朝着公平税负方向又进了一步。作为一种分配方式,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税收制度理当以公平为本。“营改增”试点得以顺利推开,关键在于通过税制完善,消除重复征税,给各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竞争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营改增”改革为突破口的税制改革,或将成为撬动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杠杆。

在采访中记者有一点感受颇深:虽然不同企业税负减轻程度不一,有的甚至不降反增,但各方对于“营改增”改革的方向普遍表示认可。这说明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问题上,共识并不难达成。

按照到2015年彻底取消营业税的时间表,任务紧迫。只有加快推进整体进程,加快拓展试点范围,做好“加法”,才能化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税负仍不平衡的问题,更加体现公平税负的本意。

苏州 启动时间: 2012年10月1日

一位长途驾驶员的心里话

本报记者 孙 勇 钱箐旎

距离2012年10月1日刚过去一个月,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网上办税厅成功提交了224万元入库税款,标志着“营改增”试点工作在江苏省开始全面实施。4个月来,集团公司上上下下已深切感受到了“营改增”带来的变化。

张训林是该公司一名物流驾驶员,工作4年多来一直从事跑长途工作,去年10月起,张训林路上加油后的付款方式悄然改变。

“现在公司统一办理了一张主卡和相应的附卡,公司管理人员会根据行驶线路、装载量和消耗定额将主卡里的资金划拨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附卡里。”张训林说,“因为集团公司加入了国家‘营改增’试点,现在加油票的税都能抵扣了,在市内还能让加油站开增值税的发票,回来就能报销;要是去外地,就一定得用加油卡,以前那种发票可不行。”

“过去缺少用卡意识,认为只要有油加就行了。现在能抵扣税就是能省钱,公司业绩上涨是我们员工每个人都高兴的事。”张训林认真地说。

张训林体会到的加油变化,正是苏汽客运抓住“营改增”机会,通过规模化集中采购燃油、材料、设备等来实现成本管理的措施之一。

“上海市试点以来,我们就组织学习调研,多次实地走访上海企业,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同时收集资料进行数据测算。”苏汽外事旅游客运有限公司的企业负责人说。

苏汽外事旅游客运有限公司是苏汽客运下属全资子公司,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用车单位。“由于配合奥运会更新了大批车辆,现有车辆都很新,而旅游车一般要8年才会更新,我们就无法享受新购车辆进项税抵扣政策,进项税可抵扣范围又小,占企业运营成本较大的路桥费、保险、修理、人工成本均无法抵扣,初步测算我们税负将达到5.6%,税负反而比3%的营业税提高了2.6个百分点。”该负责人说。

“为解决这个难题,集团公司积极沟通协调,把我们的困难情况先后向江苏省交通厅、苏州市国税作了汇报,寻求帮助。去年9月,好消息传来,旅游客运、厂租厂包也可以参照公共交通申请简易征收办法,这是为我们旅游客运企业减负的一大创新!2012年第四季度,苏汽外事通过‘营改增’政策减少了税负1.68万元。虽然金额不多,但这是个方向。”该负责人表示。

“后面拿补贴,还不如前面争政策。”是苏州汽车客运集团在试点“营改增”4个月来总结的经验之一。

“毕竟目前试点不久,我们预想,随着‘营改增’进一步铺开,对市场的规范力度会更严,未来客运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有序,这对于想走规范的企业来说是很有利的。”苏州汽车客运集团副总经理张海兵表示。

“营改增”的多重效应

本报记者 钱箐旎

距离上海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苏州,敏锐地察觉到了上海“营改增”试点之后将对苏州产生的影响。苏州借鉴上海市先行试点的相关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反复测算和规划,把握住了税制改革的发展先机。

对苏州企业而言,“营改增”带来的最大效应,就在于通过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一方面推动产业整合,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调整经营理念和行为,提高研发能力。可预见的是,被市场“检验”后的行业竞争力将会增强,也有助于其“走出苏州、走出江苏、走向全国”。

不少苏州企业在“营改增”的推进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集约化经营方式,包括利用政策抵扣税机遇,对旧有机器设备等进行更新换代;通过将小型车换大型车、将燃油车换燃气车等方式,加大对车型结构的调整,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业务服务水平;在企业内部进行节能意识的宣传,规模化购买原材料;将非主流的业务进行外包,强化对企业主业的投入力度等。这无疑将对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也有助于苏州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放大 缩小 默认